|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 1 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 ·背景 | 第8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8-10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4 特色与创新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的有关概念、目标及原则 | 第16-18页 |
| 1 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的有关概念 | 第16-17页 |
|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第16页 |
| ·生态旅游区的界定及其范围 | 第16页 |
| ·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 2 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的目标 | 第17页 |
| 3 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的原则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的核心内容 | 第18-30页 |
| 1 生态旅游区游客环境影响调控 | 第18-25页 |
| ·游客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18-19页 |
| ·决定游客环境影响大小的因素 | 第19-21页 |
| ·游客环境影响的调控 | 第21-25页 |
| 2 生态旅游区游客的旅游体验管理 | 第25-30页 |
| ·提供优质服务 | 第26页 |
| ·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 | 第26-27页 |
| ·游客排队管理 | 第27-28页 |
| ·游客投诉及其处理 | 第28页 |
| ·游客安全管理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的组织过程 | 第30-33页 |
| 1 选择监测指标 | 第30页 |
| 2 确定标准 | 第30-31页 |
| 3 日常对所选指标的监测 | 第31页 |
| 4 对照标准及采取措施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生态旅游区游客管理方法创新 | 第33-35页 |
| 1 环境解说系统教育法 | 第33页 |
| 2 经济调节法 | 第33-34页 |
| 3 抽签法 | 第34页 |
| 4 垃圾回收押金法 | 第34-35页 |
| 第六章 游客管理的实证分析--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 第35-41页 |
| 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况 | 第35页 |
| ·游客接待现状及游客的地域构成 | 第35-36页 |
| ·游客接待量及其地域构成的预测 | 第36页 |
| ·游客管理现状 | 第36-37页 |
| 2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8页 |
| ·游客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 第37页 |
| ·环境监测和游客旅游体验监测体系没有建立 | 第37页 |
| ·旅游解说系统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 第37页 |
| ·景区环境容量测算不够科学 | 第37-38页 |
| 3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管理措施 | 第38-41页 |
| ·全面建立环境指标与游客体验指标监测体系 | 第38页 |
| ·加快景区游客中心的建设 | 第38页 |
| ·建立科学、完善的旅游解说系统 | 第38-39页 |
| ·做好游客排队区的设计工作 | 第39页 |
| ·加强景区服务质量的管理 | 第39-40页 |
| ·高效合理的处理游客投诉 | 第40页 |
| ·进一步巩固景区的游客安全管理 | 第40-41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