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5页 |
1 引言 | 第15-2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内容的逻辑框架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理论阐释法 | 第22-23页 |
·实证分析法 | 第23页 |
·系统方法 | 第23页 |
·研究方法的思维逻辑 | 第23-24页 |
2 企业生命力及相关问题 | 第24-35页 |
·企业生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24-25页 |
·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24-25页 |
·企业生命力同核心竞争力的区别 | 第25页 |
·企业生命力与企业的进化、衰老及寿命 | 第25-28页 |
·企业进化说 | 第25-26页 |
·企业衰老、寿命说 | 第26-27页 |
·企业生命力与企业的进化 | 第27页 |
·企业生命力与企业的衰老及寿命 | 第27-28页 |
·企业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3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第28-29页 |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第29-30页 |
·企业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页 |
·企业生命力的系统论思考 | 第30-32页 |
·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从系统论角度看企业生命力 | 第31-32页 |
·实例分析: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第32-34页 |
·公司简介 | 第32-33页 |
·公司生命力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保险企业的生命周期 | 第35-50页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介绍 | 第35页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成长阶段 | 第35-36页 |
·再生和成熟阶段 | 第36-37页 |
·老化阶段 | 第37页 |
·保险企业及其生命周期的划分标准 | 第37-40页 |
·保险企业及保险业经营 | 第37-38页 |
·保险企业生命周期划分的定性标准 | 第38-39页 |
·保险企业生命周期划分的定量标准 | 第39-40页 |
·保险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 第40-45页 |
·发轫初创期 | 第40-42页 |
·态势稳定期 | 第42-43页 |
·实力提升期 | 第43-44页 |
·持续发展期 | 第44-45页 |
·实例分析: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第45-48页 |
·公司简介 | 第45-46页 |
·公司的阶段性特征 | 第46-47页 |
·生命周期分析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4 中国保险企业的持续发展 | 第50-6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 第50-53页 |
·研究方向的拓展 | 第50-51页 |
·发展战略研究 | 第51-52页 |
·发展能力研究 | 第52-53页 |
·关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 第53-55页 |
·有代表性的说法 | 第53-54页 |
·我们的理解 | 第54-55页 |
·影响保险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 | 第55-56页 |
·内部因素 | 第55-56页 |
·外部因素 | 第56页 |
·中国保险企业的持续发展 | 第56-62页 |
·中国保险业历史的简要回顾 | 第56-58页 |
·“中国保险企业”概念的界定 | 第58-59页 |
·中国保险企业持续发展的三个要件 | 第59-60页 |
·必须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 第60-61页 |
·中国保险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点 | 第61-62页 |
·实例分析: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第62-65页 |
·公司简介 | 第62-63页 |
·公司的发展状况 | 第63-65页 |
·持续发展态势分析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5 市场环境及其现状分析 | 第67-80页 |
·市场环境分析的基本内容 | 第67-68页 |
·行业层次上的市场环境分析 | 第67页 |
·产品交换层次上的市场环境分析 | 第67-68页 |
·保险市场环境现状 | 第68-69页 |
·我国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 第69-73页 |
·保险市场需求特点 | 第70-71页 |
·保险市场需求走向 | 第71-73页 |
·保险市场供给分析 | 第73-76页 |
·市场供给现状及特点 | 第73-74页 |
·保险市场供给趋势 | 第74-76页 |
·保险中介市场分析 | 第76-79页 |
·保险中介机构的现状 | 第76-77页 |
·保险代理的发展 | 第77-78页 |
·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的起步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6 保险监管与社会认可 | 第80-92页 |
·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 | 第80-82页 |
·继承与发展 | 第80-81页 |
·借鉴与创新 | 第81-82页 |
·我国保险监管的现状 | 第82-84页 |
·监管内容 | 第82-84页 |
·监管方式 | 第84页 |
·保险监管给保险企业的启示 | 第84-87页 |
·提高偿付能力 | 第84-85页 |
·减少资产负债率 | 第85页 |
·严格依法经营 | 第85页 |
·完善会计制度 | 第85-86页 |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 第86页 |
·加强保险数据库建设 | 第86页 |
·加强交流与合作 | 第86-87页 |
·保险企业的社会认可 | 第87-91页 |
·保险企业的特殊性 | 第87页 |
·社会需要与保险企业发展 | 第87-89页 |
·社会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第89页 |
·社会政治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第89-90页 |
·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7 保险企业的系统管理与调控 | 第92-105页 |
·保险企业的系统管理 | 第92-97页 |
·常规管理 | 第92-94页 |
·战略管理 | 第94-96页 |
·具有战略意义的热点问题 | 第96-97页 |
·保险企业系统调控 | 第97-101页 |
·企业控制职能 | 第97-99页 |
·保险企业系统调控 | 第99-101页 |
·保险企业系统管理与调控的最高境界 | 第101-103页 |
·系统内步调一致 | 第101-103页 |
·系统外协调无间 | 第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