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运输“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23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写作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企业战略构成理论 | 第23-24页 |
·流程再造理论 | 第24-25页 |
·精益生产理论 | 第25页 |
·6 σ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中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条件分析 | 第27-39页 |
·安全管理模式及其构成 | 第27-28页 |
·现行粗放型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 第28-31页 |
·国外模式和国内研究的启示 | 第31-32页 |
·国外主要模式的启示 | 第31-32页 |
·国内主要研究观点的启示 | 第32页 |
·相关理论的启发 | 第32-34页 |
·企业战略构成理论的启发 | 第33页 |
·流程再造理论的启发 | 第33页 |
·精益生产理论的启发 | 第33-34页 |
·6σ管理理论的启发 | 第34页 |
·对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的环境分析与要求 | 第34-37页 |
·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的环境分析 | 第34-37页 |
·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的要求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中国铁路运输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设计 | 第39-61页 |
·模式的设计思想 | 第39-41页 |
·以注重实际为原则 | 第39-40页 |
·以体制创新和组织重构为前提 | 第40页 |
·以安全与经营统筹优化为目标 | 第40-41页 |
·以科技升级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保障 | 第41页 |
·目标模式 | 第41-53页 |
·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的描述 | 第41-42页 |
·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的系统构成 | 第42-53页 |
·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53-54页 |
·具有整体优化的特征 | 第53-54页 |
·具有继承性 | 第54页 |
·具有持续改进功能 | 第54页 |
·以信息化为基础 | 第54页 |
·尝试了安全的量化管理 | 第54页 |
·新旧两种模式优缺点的比较分析 | 第54-57页 |
·管理思想上的差异 | 第54-55页 |
·管理体制上的差异 | 第55-56页 |
·管理结构上的差异 | 第56页 |
·管理手段上的差异 | 第56-57页 |
·铁路运输安全效果模糊评价模型设计 | 第57-60页 |
·评价要求 | 第57页 |
·指标体系设计 | 第57-59页 |
·评价模型 | 第59页 |
·评价程序 | 第59-60页 |
·编制评估软件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实施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的实践问题研究 | 第61-71页 |
·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轨的条件分析 | 第61-65页 |
·管理观念条件分析 | 第61页 |
·技术管理条件分析 | 第61-62页 |
·管理基础条件分析 | 第62-63页 |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分析 | 第63-65页 |
·建立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步骤 | 第65-67页 |
·组建领导机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 第65-66页 |
·进行资产评估 | 第66页 |
·实施企业重组 | 第66-67页 |
·健全组织管理规章 | 第67页 |
·实施科技开发和装备升级 打造新模式的技术基础 | 第67页 |
·构建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需处理好的七个关系 | 第67-70页 |
·要处理好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 第67-68页 |
·要处理好安全与经营的关系 | 第68页 |
·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第68页 |
·要处理好科技与机制的关系 | 第68-69页 |
·要处理好引进与吸收的关系 | 第69页 |
·要处理好提速与提素的关系 | 第69页 |
·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哈尔滨铁路局集约型安全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 | 第71-81页 |
·念创新系统的市场化设计 | 第71-72页 |
·组织支持系统的专业化设计 | 第72-75页 |
·主辅分离设计 | 第72页 |
·生产布局重构设计 | 第72-74页 |
·多经企业重组设计 | 第74页 |
·专业分公司设立设计 | 第74-75页 |
·哈尔滨铁路路网公司组织设计 | 第75页 |
·装备升级系统的现代化设计 | 第75-76页 |
·基础设施升级设计 | 第75页 |
·机车车辆装备升级设计 | 第75-76页 |
·管理调控系统的机制化设计 | 第76-77页 |
·安全控制新技术开发设计 | 第76页 |
·安全管理新机制设计 | 第76页 |
·用人机制创新设计 | 第76-77页 |
·培训体系设计 | 第77页 |
·实时监控系统的信息化设计 | 第77页 |
·评估反射系统的科学化设计 | 第77-78页 |
·对哈局现实安全管理效果的模拟专家模糊评价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