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技术思路 | 第15-16页 |
1.3.1 测井储层评价的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思路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质概况及储层特征 | 第16-20页 |
§2.1 建南地区地质概况 | 第16-17页 |
§2.2 储层岩性特征 | 第17-18页 |
§2.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8页 |
§2.4 储层电性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碳酸盐岩储层分析 | 第20-32页 |
§3.1 建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的测井划分 | 第20-21页 |
3.1.1 测井响应特征值识别 | 第20-21页 |
3.1.2 交会图分析 | 第21页 |
§3.2 测井相与岩相模式分析 | 第21-24页 |
3.2.1 测井相与岩相 | 第21页 |
3.2.2 测井相与岩相模式的建立 | 第21-23页 |
3.2.3 岩相研究的实例分析 | 第23-24页 |
§3.3 建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分析 | 第24-29页 |
3.3.1 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 | 第24-26页 |
3.3.2 储层的一般划分 | 第26-27页 |
3.3.3 储层的精细划分 | 第27-28页 |
3.3.4 储层划分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 第28-29页 |
§3.4 储层的多参数识别与划分 | 第29-31页 |
§3.5 储层等级划分标准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裂缝的识别与分析 | 第32-38页 |
§4.1 真假裂缝的识别 | 第32-35页 |
4.1.1 天然裂缝的特点 | 第32-33页 |
4.1.2 层界面的识别 | 第33页 |
4.1.3 缝合线的识别 | 第33页 |
4.1.4 泥质条带的识别 | 第33-34页 |
4.1.5 人工诱导裂缝的识别 | 第34-35页 |
§4.2 裂缝的定量分析 | 第35-37页 |
§4.3 裂缝径向延伸度分析 | 第37-38页 |
4.3.1 用常规测井资料估算裂缝径向延伸度 | 第37页 |
4.3.2 用成像测井资料估算裂缝径向延伸度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地质参数的测井分析 | 第38-45页 |
§5.1 孔隙度的分析计算 | 第38-41页 |
5.1.1 基块孔隙度 | 第38-40页 |
5.1.2 缝洞孔隙度 | 第40-41页 |
5.1.3 总孔隙度φT | 第41页 |
5.1.4 缝洞孔隙度φf计算公式的验证 | 第41页 |
§5.2 饱和度的分析计算 | 第41-42页 |
§5.3 渗透率的分析计算 | 第42-45页 |
5.3.1 岩石基块渗透率Kb | 第43页 |
5.3.2 裂缝渗透率Kf | 第43-44页 |
5.3.3 非均质储层渗透率Kbf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储层流体性质及渗滤能力分析 | 第45-50页 |
§6.1 储层流体性质的测井分析 | 第45-48页 |
6.1.1 梯度井温、流体密度、流体电阻率识别气层 | 第45页 |
6.1.2 交会图识别气层 | 第45-46页 |
6.1.3 曲线重叠法识别气层 | 第46页 |
6.1.4 P1/2法 | 第46-47页 |
6.1.5 孔隙度与电阻率交会法 | 第47-48页 |
6.1.6 纵横波速度比与孔隙度交会法 | 第48页 |
§6.2 储层流体性质的多参数解释 | 第48-50页 |
第七章 应用效果分析 | 第50-55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