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7页 |
·城市垃圾危害 | 第13-15页 |
·侵占土地 | 第13-14页 |
·污染水体 | 第14页 |
·污染大气 | 第14页 |
·污染土壤危害农业生态 | 第14页 |
·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 第14-15页 |
·引起爆炸事故 | 第15页 |
·产生社会问题影响城市发展 | 第15页 |
·城市生活垃圾的特性 | 第15-18页 |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 第15-16页 |
·城市垃圾的组成成分 | 第16-18页 |
·城市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处理技术 | 第18-27页 |
·卫生填埋 | 第19-20页 |
·好氧堆肥 | 第20-24页 |
·焚烧处理 | 第24-27页 |
·城市垃圾厌氧消化处理 | 第27-46页 |
·厌氧消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 第27-29页 |
·城市垃圾厌氧消化的主要工艺 | 第29-37页 |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厌氧消化技术的优缺点 | 第39-40页 |
·城市垃圾厌氧消化处理实例 | 第40-46页 |
·本文构想 | 第46-47页 |
第2章 城市垃圾厌氧消化处理微生物原理及动力学 | 第47-55页 |
·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关系 | 第47-49页 |
·非产甲烷细菌位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繁殖的底物 | 第47-48页 |
·非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创造了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 | 第48页 |
·非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清除了有毒物质 | 第48页 |
·产甲烷细菌为非产甲烷细菌的生化反应解除了反馈抑制 | 第48页 |
·非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维持环境中的适宜pH值 | 第48-49页 |
·Monod动力学 | 第49-51页 |
·微生物基质去除动力学关系式 | 第49-50页 |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关系式 | 第50-51页 |
·Contois动力学 | 第51-53页 |
·抑制动力学模型 | 第53-55页 |
第3章 分析检测方法 | 第55-60页 |
·含水率 | 第55页 |
·pH值 | 第55页 |
·总有机碳(TOC) | 第55页 |
·总氮 | 第55-56页 |
·化学需氧量(COD_(Cr) | 第56-57页 |
·挥发性脂肪酸(VFA) | 第57-58页 |
·氨氮 | 第58页 |
·纤维素 | 第58-59页 |
·气体成分 | 第59-60页 |
第4章 城市垃圾一阶段湿式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处理研究 | 第60-72页 |
·中温消化 | 第60-68页 |
·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各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 第65-68页 |
·高温消化 | 第68-70页 |
·实验方案 | 第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城市垃圾与污水污泥混合厌氧消化处理研究 | 第72-83页 |
·实验方案 | 第72-73页 |
·污泥性质 | 第73-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液相COD_(Cr)的变化 | 第74-75页 |
·液相氨氮的变化 | 第75-77页 |
·液相pH值的变化 | 第77-78页 |
·液相VFA随时间的变化 | 第78-80页 |
·气相中H_2S和NH_3 | 第80-81页 |
·纤维素降解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城市垃圾与污水污泥两相厌氧消化研究 | 第83-98页 |
·试验原料 | 第84页 |
·试验装置 | 第84-85页 |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原理 | 第85-89页 |
·厌氧生物滤池反应器原理 | 第89-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94页 |
·产酸相与产甲烷相COD_(Cr)变化 | 第91-92页 |
·产酸相与产甲烷相VFA变化 | 第92-93页 |
·产酸相与产甲烷相pH值 | 第93-94页 |
·消化产物的好氧堆肥 | 第94-97页 |
·试验装置 | 第94-9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5-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目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