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9-22页 |
1 植酸的物理化学特性 | 第9页 |
2 食品及饲料原料中的植酸 | 第9-10页 |
·存在形式 | 第9-10页 |
·存在部位 | 第10页 |
·常用食品原料中植酸磷和总磷含量 | 第10页 |
3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 第10-12页 |
·植酸的难利用性 | 第10-11页 |
·降低饲料中的矿物元素的利用率 | 第11页 |
·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 | 第11页 |
·影响淀粉和脂肪的消化率 | 第11-12页 |
4 植酸酶 | 第12-17页 |
·植酸酶简介 | 第12页 |
·植酸酶的分类 | 第12-13页 |
·植酸酶的来源 | 第13页 |
·植物源的植酸酶及其特点 | 第13页 |
·微生物源植酸酶的来源及特点 | 第13-15页 |
·动物源植酸酶及其特点 | 第15页 |
·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 第15页 |
·植酸酶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植酸酶的应用 | 第16-17页 |
5 植酸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17-20页 |
·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激光诱变育种 | 第18-19页 |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 第19页 |
·同工酶技术 | 第19-20页 |
6 实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实验目的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第22-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菌种来源 | 第22页 |
·主要试剂和原料 | 第22-23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3-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菌种的分离筛选 | 第24-26页 |
·黑曲霉Px所产植酸酶的性质 | 第26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26-28页 |
·激光诱变和紫处诱变 | 第28-29页 |
·黑曲霉Py产酶条件试验 | 第29-31页 |
·植酸酶对植酸钠的去磷率实验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结果及讨论 | 第32-53页 |
·初筛 | 第32页 |
·复筛 | 第32页 |
·菌种鉴定 | 第32-33页 |
·黑曲霉Px植酸酶液的性质 | 第33-34页 |
·在液体产酶培养基Ⅰ中的产酶曲线 | 第33页 |
·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33-34页 |
·酶作用的最适pH和pH稳定性 | 第34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34页 |
·黑曲霉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34-38页 |
·不同预处理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酶系统的影响 | 第35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形制备的影响 | 第35-36页 |
·酶作用时间的影响 | 第36页 |
·酶作用温度的影响 | 第36页 |
·酶液pH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渗透压稳定剂的影响 | 第37页 |
·渗透压稳定剂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37-38页 |
·菌株的选育 | 第38-39页 |
·紫外线对孢子的诱变 | 第38页 |
·紫外线对原生质体的诱变 | 第38页 |
·激光对孢子的诱变 | 第38-39页 |
·激光对原生质体的诱变 | 第39页 |
·诱变株的筛选结果 | 第39页 |
·突变株Py与出发株Px的比较 | 第39-41页 |
·透明圈与直径比比较 | 第39页 |
·植酸酶酶活比较 | 第39页 |
·突变株Py与出发株Px同工酶谱比较 | 第39-40页 |
·出发株与突变株的菌落形态比较 | 第40页 |
·诱变株Py的遗传稳定性 | 第40-41页 |
·黑曲霉Py产酶条件的研究 | 第41-51页 |
·几种不同的液体产酶培养基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页 |
·Plackett-Burman(N=12)设计表和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及其分析 | 第43-44页 |
·响应面分析(RSM)实验结果 | 第44-51页 |
·植酸酶的去磷率实验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