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对母婴健康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1 前言 | 第15-20页 |
| ·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 | 第15-17页 |
| ·影响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 | 第17-18页 |
| ·剖宫产术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择期剖宫产的争议 | 第18-19页 |
| ·开展专项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39页 |
| ·研究设计 | 第21-22页 |
| ·研究现场与对象 | 第22-23页 |
| ·样本量的确定 | 第22页 |
|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及招收过程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调查流程 | 第25-26页 |
| ·生物样本的测定 | 第26-27页 |
| ·小组访谈 | 第27-29页 |
| ·质量控制 | 第29-33页 |
| ·一般质控 | 第29-32页 |
| ·随访监督 | 第32页 |
| ·抽查复核 | 第32页 |
| ·生物样本检测分析质控 | 第32-33页 |
| ·小组访谈 | 第33页 |
|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33-39页 |
| ·数据管理 | 第33页 |
| ·数据转换与生成 | 第33-34页 |
| ·统计分析策略 | 第34-39页 |
| 4 结果 | 第39-84页 |
| ·研究概况 | 第39-40页 |
| ·研究对象基线情况 | 第40-55页 |
|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40页 |
| ·研究对象月经情况、生育史及避孕特征 | 第40页 |
| ·研究对象孕前及孕期疾病情况 | 第40页 |
| ·研究对象体格检查、日常活动情况 | 第40-41页 |
| ·研究对象产前心理、情绪状况 | 第41页 |
| ·对怀孕与分娩的认识及相关情况 | 第41页 |
| ·产科分娩相关情况 | 第41-42页 |
| ·分娩后留院天数及分娩费用 | 第42-43页 |
| ·配比招收的研究对象非绝对指征进行分娩的分布情况 | 第43页 |
| ·配比招收的研究对象剖宫产分娩的倾向评分 | 第43-55页 |
| ·剖宫产术对产妇健康的影响 | 第55-63页 |
| ·产后住院期间病症发生情况 | 第55-56页 |
| ·产后1个月情绪状况 | 第56-57页 |
| ·产后1年随访期间疾病发生与健康状况 | 第57-60页 |
| ·产后1年内主要病症发生与因病住院情况 | 第60-61页 |
| ·产后性生活恢复情况 | 第61-63页 |
| ·剖宫产术对婴儿健康的影响 | 第63-73页 |
| ·出生后近期状况 | 第63-64页 |
| ·随访期间常见疾病发生情况 | 第64-66页 |
| ·婴儿常见疾病总体评价 | 第66-69页 |
| ·婴儿三种常见疾病与因病住院风险 | 第66页 |
| ·婴儿三种常见疾病与因病住院累计次数比较 | 第66-68页 |
| ·出生1年内其它病症比较 | 第68-69页 |
| ·婴儿生长发育情况 | 第69-73页 |
| ·两组婴儿体格生长情况 | 第69-72页 |
| ·动作及精神发育等评价 | 第72-73页 |
| ·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及生物样本检测结果 | 第73-79页 |
| ·两组对象母乳喂养情况 | 第73-75页 |
| ·产后6个月内未哺乳的原因 | 第75-76页 |
| ·产妇产后催乳素水平 | 第76-78页 |
| ·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两组产妇产后催乳素水平 | 第76页 |
| ·不同特征产妇产后催乳素水平 | 第76-78页 |
| ·两组间其它生物样本检测结果 | 第78-79页 |
| ·产妇对分娩方式的再认识 | 第79-84页 |
| ·产后两组妇女对分娩方式的选择意愿 | 第79-80页 |
| ·产后选择剖宫产分娩的原因及顺位 | 第80页 |
| ·产后选择阴道分娩的原因及顺位 | 第80-81页 |
| ·小组访谈结果 | 第81-84页 |
| 5 讨论 | 第84-98页 |
| ·基线和随访资料 | 第84-85页 |
| ·剖宫产术对母亲健康的影响 | 第85-88页 |
| ·剖宫产术对婴儿健康的影响 | 第88-89页 |
| ·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等情况的影响 | 第89-92页 |
| ·对方法学及偏倚的考虑 | 第92-93页 |
| ·选择偏倚 | 第92页 |
| ·信息偏倚 | 第92-93页 |
| ·混杂偏倚 | 第93页 |
| ·研究特色、研究结果的启示与建议 | 第93-96页 |
| ·研究特色 | 第93-94页 |
| ·研究结果的启示与建议 | 第94-96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96-98页 |
| ·不足之处 | 第96-97页 |
|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97-98页 |
| 6 小结 | 第98-99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 8 综述 | 第108-121页 |
| 9 附录 | 第121-135页 |
| ·术语说明 | 第121-125页 |
| ·调查表摘录 | 第125-133页 |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情况 | 第133-135页 |
| 10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