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国内外利用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历史及现状 | 第13-14页 |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性质 | 第14-16页 |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特征 | 第14-15页 |
·甲壳素的性质 | 第15页 |
·壳聚糖的性质 | 第15-16页 |
·壳聚糖的生物降解方法(特指酶降解法) | 第16-17页 |
·壳聚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离子废水 | 第17页 |
·处理印染废水 | 第17-18页 |
·处理食品废水和蛋白质含量废水 | 第18页 |
·净水剂 | 第18-19页 |
·污泥调理剂 | 第19-20页 |
·SBR活性污泥法概况 | 第20-21页 |
·活性污泥法定义 | 第20页 |
·SBR活性污泥法 | 第20-21页 |
·生物处理强化技术 | 第21页 |
·研究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5页 |
·研究课题来源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3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试验基本原理及试验设计内容 | 第25-38页 |
·试验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水质指标评定法(BOD_5/COD_(cr))评定壳聚糖可生化性 | 第25页 |
·微生物活性指标 | 第25-27页 |
·脱氢酶活性 | 第26页 |
·耗氧速率和比耗氧速率 | 第26-27页 |
·试验构思 | 第27-30页 |
·试验流程和有关参数 | 第28-29页 |
·试验阶段 | 第29-30页 |
·壳聚糖污泥的培养驯化阶段 | 第29-30页 |
·连续试运行和小试结果获得阶段 | 第30页 |
·试验准备工作 | 第30-38页 |
·试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第30-33页 |
·试验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3-38页 |
·微波消解法测COD_(cr) | 第33-35页 |
·BOD_5测试采用德国WTW公司OxiTop IS BOD测试仪 | 第35页 |
·耗氧速率和比耗氧速率的测定 | 第35-37页 |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污泥毛细管吸水时间CST的测定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壳聚糖强化生物处理的效果分析 | 第38-54页 |
·投加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对比试验 | 第38-46页 |
·COD_(cr)去除效果比较 | 第38-41页 |
·BOD_5的去除效果比较 | 第41-43页 |
·进出水BOD_5/COD_(cr)比较 | 第43-44页 |
·NH3-N去除效果比较 | 第44-46页 |
·投加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对比试验 | 第46-52页 |
·COD_(cr)去除效果比较 | 第46-49页 |
·BOD_5去除效果比较 | 第49-50页 |
·进出水BOD_5/COD_(cr)比较 | 第50-51页 |
·NH_3-N去除效果比较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壳聚糖在活性污泥中的可生化性分析 | 第54-62页 |
·相同脱乙酰度不同分子量壳聚糖溶液的可生化性分析 | 第54-57页 |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溶液的BOD_5/COD_(cr) | 第54-56页 |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溶液对污泥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相同分子量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溶液的可生化性分析 | 第57-59页 |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溶液的BOD_5/COD_(cr) | 第57-58页 |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溶液对污泥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壳聚糖的抗菌机理 | 第59-60页 |
·试验难点 | 第60-61页 |
·壳聚糖溶液溶剂的选择 | 第60-61页 |
·壳聚糖溶液的稳定性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壳聚糖强化生物处理的机理分析 | 第62-98页 |
·微生物活性 | 第62-74页 |
·VSS/SS | 第62-64页 |
·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对污泥VSS/SS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对污泥VSS/SS的影响 | 第63-64页 |
·耗氧速率 | 第64-66页 |
·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对微生物耗氧速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对微生物耗氧速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脱氢酶活性 | 第66-74页 |
·TTC脱氢酶测定方法的改进 | 第66-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1页 |
·脱氢酶活性和耗氧速率的关系 | 第71-73页 |
·曝气过程中脱氢酶活性和COD_(cr)的变化 | 第73-74页 |
·污泥负荷 | 第74-79页 |
·容积负荷与污泥负荷 | 第74-77页 |
·污泥负荷与COD_(cr)去除率 | 第77-78页 |
·污泥负荷与污泥容积指数SVI | 第78-79页 |
·污泥沉降性能 | 第79-82页 |
·污泥30min沉降压实性能 | 第79页 |
·污泥容积指数SVI | 第79-82页 |
·连续运行条件下的污泥指数SVI | 第80页 |
·不排泥条件下的SVI比较 | 第80-82页 |
·污泥结构及脱水性能 | 第82-88页 |
·污泥结构 | 第82-85页 |
·污泥结构的镜检结果 | 第82-85页 |
·污泥粒径分布 | 第85页 |
·污泥脱水性能 | 第85-88页 |
·污泥比阻抗值 | 第85-86页 |
·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 | 第86-88页 |
·污泥浓度试验 | 第88-92页 |
·出水效果 | 第88-89页 |
·容积负荷和污泥负荷 | 第89-92页 |
·吸附作用和絮凝作用 | 第92-95页 |
·吸附作用 | 第92-94页 |
·絮凝作用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98-102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建议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