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地质学论文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第1章 前言第1-14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8-9页
   ·研究现状第9-12页
     ·国外环境地质研究现状第9-10页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第12-1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
     ·研究路线第12-14页
第2章 生态环境地质基本概念第14-17页
   ·生态环境地质概念第14-15页
   ·生态环境地质基本属性第15-17页
第3章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第17-30页
   ·区域经济与资源第18页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概况第18-26页
     ·地貌特征第18-19页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第19-21页
     ·地震第21-22页
     ·气候与水文特征第22-24页
     ·土壤第24-25页
     ·森林植被第25-26页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第26-30页
     ·森林植被退化第26-27页
     ·河流年径流量减少第27页
     ·水土流失加剧第27-28页
     ·地质灾害频繁第28-29页
     ·干旱河谷扩大第29-30页
第4章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第30-47页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第30-31页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原则第30页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第30-31页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方法第31页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步骤第31页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第31-44页
     ·生态环境地质分区第32-33页
       ·原则和方法第32页
       ·单因素分区与指标选取第32-33页
     ·评价因子取值依据第33-39页
       ·岩性构造分区第33-34页
       ·地形地貌分区第34-35页
       ·植被覆盖-生态类型分区第35-36页
       ·水环境富水性指数第36-38页
       ·土壤类型分区第38-39页
       ·地质灾害分区第39页
     ·模糊评判方法第39-43页
       ·确定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第39-40页
       ·灰色关联模糊评价第40-43页
     ·评价结果分析第43-44页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分区第44-47页
第5章 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第47-54页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第47-50页
     ·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第47-49页
       ·森林植被的水文作用第47-49页
       ·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第49页
       ·改善土壤质量第49页
     ·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第49-50页
     ·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第50页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第50-52页
     ·土地利用现状第50-51页
     ·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第51-52页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第52-54页
第6章 结论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有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经营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DDoS攻击分析与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