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设计方法初探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组合板应用背景及现状 | 第7-9页 |
1.2 关于桥面板计算方法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板的计算理论及材料非线性本构 | 第12-24页 |
2.1 板的经典解法 | 第12-17页 |
2.1.1 纳维法 | 第13-14页 |
2.1.2 李维法 | 第14-15页 |
2.1.3 叠加法 | 第15-17页 |
2.2 板的数值法和近似数 | 第17-18页 |
2.3 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 | 第18-23页 |
2.3.1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8-22页 |
2.3.2 钢板的本构关系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弯矩有效作用宽度 | 第24-55页 |
3.1 板有效宽计算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3.1.1 最大应力等效 | 第26-27页 |
3.1.2 最大弯矩等效 | 第27-31页 |
3.2 板有效宽计算 | 第31-47页 |
3.2.1 按弯矩标准来等效 | 第31-34页 |
3.2.2 按应力标准来等效 | 第34-47页 |
3.3 多个荷载作用下板有效宽计算 | 第47-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剪力有效作用宽度 | 第55-69页 |
4.1 单个荷载下的有效工作宽度 | 第56-65页 |
4.1.1 数值模拟计算 | 第56-63页 |
4.1.2 理论值与现行规范设计比较 | 第63-65页 |
4.2 多个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工作宽度 | 第65-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非线性分析及公式验证 | 第69-86页 |
5.1 非线性影响分析 | 第69-81页 |
5.1.1 材料本构关系选取 | 第69-72页 |
5.1.2 数值计算 | 第72-81页 |
5.2 在整体模型验证 | 第81-84页 |
5.2.1 整体模型简介及离散建模 | 第81-82页 |
5.2.2 整体模型结果与设计公式比较 | 第82-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悬臂板有效作用宽度 | 第86-95页 |
6.1 悬臂桥面板的有效工作宽度计算理论 | 第86-90页 |
6.2 悬臂板数值分析计算 | 第90-9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