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南地区“城中村”改造有关问题研究
序言 | 第1-7页 |
第一部分 “城中村”概述 | 第7-13页 |
一、 “城中村”的界定 | 第7页 |
(一) “城中村”的界定 | 第7页 |
(二) “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的关系 | 第7页 |
二、 “城中村”的成因分析 | 第7-11页 |
(一) 深层原因--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 第7-10页 |
(二) 直接原因--城市发展不均衡 | 第10-11页 |
三、 “城中村”的形态划分 | 第11-13页 |
(一) 一般形态 | 第11-12页 |
(二) 特殊形态 | 第12-13页 |
第二部分 北京市“城中村”的形成 | 第13-17页 |
一、 北京的城市发展 | 第13-15页 |
(一) 第一阶段 | 第13页 |
(二) 第二阶段 | 第13页 |
(三) 第三阶段 | 第13-14页 |
(四) 第四阶段 | 第14-15页 |
二、 北京城市发展不平衡原因分析 | 第15-16页 |
(一) 南城在城市功能布局中没有清晰的功能定位 | 第15页 |
(二) 南城的基础设施落后 | 第15-16页 |
(三) 政府对南城投入不足 | 第16页 |
(四) 南城区域发展的经营机制不合理 | 第16页 |
三、 北京“城中村”的形成 | 第16-17页 |
第三部分 北京西南地区“城中村”特征分析 | 第17-22页 |
一、 范围 | 第17-18页 |
二、 特性 | 第18-20页 |
(一) 区位特征 | 第18页 |
(二) 用地性质与功能 | 第18页 |
(三) 户籍制度 | 第18页 |
(四) 产业结构 | 第18-19页 |
(五) 居民构成与管理 | 第19页 |
(六) 经济组织结构 | 第19页 |
(七) 行政管理体制 | 第19页 |
(八) 社区建设 | 第19-20页 |
三、 改造的迫切性 | 第20-22页 |
(一) 影响北京的城市化进程 | 第20页 |
(二) 影响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 第20页 |
(三) 社会问题严重 | 第20-22页 |
第四部分 北京西南地区改造现行政策框架 | 第22-29页 |
一、 地区发展的动力基础 | 第22-24页 |
(一) 政府支持 | 第22-23页 |
(二) 招商引资 | 第23-24页 |
二、 北京西南地区现行政策框架 | 第24-29页 |
(一) 北京绿化隔离地区政策框架 | 第24-27页 |
(二) 目前丰台区改造框架 | 第27页 |
(三) 核心区运作框架 | 第27-29页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对策 | 第29-34页 |
一、 “城中村”改造开发中的问题 | 第29-30页 |
(一) 改造资金问题 | 第29页 |
(二) 改造主体问题 | 第29页 |
(三) 人才引进问题 | 第29-30页 |
二、 对策与建议 | 第30-34页 |
(一) “城中村”改造建议 | 第30-32页 |
(二) 核心区开发建议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