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地缘政治发展中的“地缘重心说”传统 | 第9-34页 |
一、 地缘政治学的概念界定与“地缘中心说” | 第10-14页 |
二、 地缘政治理论发展的源流与“地缘中心说”传统的发展 | 第14-30页 |
(一) 拉采尔与契伦的“国家成长理论”与“地缘重心说”的源起 | 第14-16页 |
(二) 地缘政治扩张理论“海权论”、“德国地缘政治学”与“地缘重心说” | 第16-18页 |
(三) 地缘政治“二元论”与“地缘重心说” | 第18-22页 |
(四) 冷战期间,“两极”体系与“地区主义”的二分,以及“地缘中心说”传统的延续 | 第22-26页 |
(五) 冷战后,“全球主义”与“新地区主义”的二分与“地缘中心说”传统 | 第26-30页 |
三、 从“地缘中心说”演变出的“地缘重心说” | 第30-34页 |
第二章 以中国为重心的地缘政治分析 | 第34-49页 |
一、 中国的地理重心地位分析 | 第34-41页 |
(一) 中国的“绝对位置”是中国成为地缘大国的自然地理前提。 | 第35-37页 |
(二) 中国的“相对位置”决定了中国的战略地理环境 | 第37-40页 |
(三) 中国的地形与地貌特征造成了地缘政治经济发展进程的独特性 | 第40-41页 |
二、 西方地缘政治学家对中国“地缘重心地位”分析 | 第41-44页 |
(一) 有关中国在“陆权”与“海权”二元大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分析 | 第41-43页 |
(二) 有关中国在亚洲地区“地缘重心地位”的分析 | 第43-44页 |
三、 中国“地缘重心”说 | 第44-49页 |
(一) 中国是亚洲地区地缘战略关系稳定的地缘枢纽国家 | 第45-46页 |
(二) 中国是以其为中心的周边地缘秩序的稳定重心 | 第46-49页 |
第三章 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地缘重心作用的历史分析 | 第49-72页 |
一、 古代亚洲多环地缘体系与中国的地缘重心作用 | 第49-60页 |
(一) 古代以中国核心的多环地缘体系 | 第50-55页 |
(二) 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多环地缘体系”是一个集“朝贡”贸易、“礼义”文化与君主政治三位于一体的亚洲地区秩序体系 | 第55-60页 |
二、 近代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碰撞与中国的地缘重心地位 | 第60-64页 |
(一) 两大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的冲突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 第60-62页 |
(二) “宗藩体系”的解体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 第62-64页 |
三、 列强对现代中国的争夺与中国在亚洲的地缘重心地位 | 第64-72页 |
(一) 从“华盛顿体系”到“大东亚共荣圈”: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 第64-66页 |
(二) 东西方冷战期间,中国在东亚的地缘核心作用 | 第66-72页 |
第四章 冷战后中国在亚洲的地缘重心作用 | 第72-88页 |
一、 东亚地区的传统安全问题离不开中国 | 第72-78页 |
(一) 中国是东亚地区“准两极”结构中的重要一极 | 第72-75页 |
(二) 中国是亚洲大陆“多极”体系平衡的重心 | 第75-78页 |
二、 中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着地缘重心作用 | 第78-83页 |
(一) 中国是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力量 | 第79-80页 |
(二) 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有望发挥重要的整合作用 | 第80-83页 |
三、 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中国的参与 | 第83-88页 |
(一) 中国在亚洲“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的重要作用 | 第83-86页 |
(二) 中国是地区内防止“非传统安全”问题向“传统安全”问题转化的重要力量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