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论文

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

导言第1-14页
 一、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a第9-10页
 二、 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b第10-11页
 三、 主要观点与研究创新#c第11-12页
 四、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d第12-14页
第一章 兴起与演变:生态旅游的发展第14-42页
 第一节 国外生态旅游的实践发展第14-21页
  一、 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第14-16页
  二、 生态旅游发展的历程第16-17页
  三、 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第17-20页
  四、 全球化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挑战第20-21页
 第二节 国外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第21-36页
  一、 主要研究领域第21-33页
  二、 方法论第33-34页
  三、 研究主体和研究目的地第34页
  四、 存在问题第34-36页
 第三节 我国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第36-98页
  一、 我国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第36-40页
  二、 我国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第40-98页
 小结第98-42页
第二章 争论与辨析:生态旅游的认识第42-74页
 第一节 定义的纷杂:生态旅游是什么第42-51页
  一、 生态旅游的界定第42页
  二、 定义的分歧与演变第42-49页
  三、 生态旅游的组成部分、发展原则第49-51页
 第二节 提出的背景: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51-60页
  一、 旅游发展思想的演变第51-52页
  二、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提出第52-55页
  三、 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认识第55-60页
 第三节 概念间关系:“生态旅游”与相关术语第60-66页
  一、 “名词丛林”中的生态旅游第60页
  二、 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第60-61页
  三、 生态旅游与可替代旅游、大众旅游第61-63页
  四、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第63-64页
  五、 生态旅游与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第64页
  六、 生态旅游与社区旅游、社区生态旅游第64-66页
 第四节 不同的声音:对生态旅游的指责和质疑第66-71页
  一、 对生态旅游定义本身的争论第66页
  二、 对生态旅游可行性的质疑第66-68页
  三、 对生态旅游现实表现的指责第68-70页
  四、 对不同声音的反思第70-71页
 第五节 自己的理解:生态旅游的要素框架第71-98页
  一、 生态旅游的要素框架第71-72页
  二、 该框架的应用第72-98页
 小结第98-74页
第三章 冲突与协调:生态旅游的目标与主体第74-99页
 第一节 多重目标的共存:生态旅游的目标体系第74-83页
  一、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第74-75页
  二、 生态旅游的目标体系第75-78页
  三、 目标体系中几对主要矛盾第78-81页
  四、 不同“软”、“硬”程度生态旅游的目标第81-82页
  五、 对生态旅游目标体系的认识第82-83页
 第二节 多个主体的参与: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第83-91页
  一、 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第83-84页
  二、 各利益相关者的追求与约束第84-85页
  三、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85-87页
  四、 当地社区--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第87-91页
 第三节 多主体多目标的共生第91-98页
  一、 何谓“共生”第91页
  二、 多主体多目标的共生第91-94页
  三、 各利益相关者在生态旅游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第94-98页
 小结第98-99页
第四章 借鉴与探索: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第99-131页
 第一节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尝试第99-105页
  一、 自然保护区及其旅游发展第100-103页
  二、 风景名胜区及其旅游发展第103页
  三、 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其他旅游地第103-105页
 第二节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判断第105-116页
  一、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背景第105-107页
  二、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前景判断第107-109页
  三、 目前实践探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9-111页
  四、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分析第111-116页
 第三节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理性认识第116-120页
  一、 消除几种错误认识第116-118页
  二、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第118-120页
 第四节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实施系统第120-98页
  一、 支持系统第120-124页
  二、 规划与管理第124-127页
  三、 评估第127-129页
  四、 认证第129-98页
 小结第98-131页
简短的结束语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0页
后记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曲霉UB52产植酸酶及酶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鹿腐蹄病A型节瘤拟杆菌纤毛蛋白与绵羊IL-2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