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破产和解制度概述 | 第9-17页 |
一、 破产和解制度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破产和解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10-14页 |
(一) 破产和解制度的产生 | 第11-12页 |
(二) 破产和解制度的发展 | 第12页 |
(三) 我国破产和解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三、 破产和解的法律性质 | 第14-17页 |
(一) 私法契约说 | 第14页 |
(二) 裁判说 | 第14页 |
(三) 结合行为说 | 第14页 |
(四) 诉讼契约说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破产和解制度受到的挑战 | 第17-26页 |
一、 外国破产立法改革挑战破产和解制度 | 第17-20页 |
(一) 德国破产法的改革 | 第17-18页 |
(二) 法国破产法的改革 | 第18-19页 |
(三) 美国破产法的改革 | 第19-20页 |
二、 重整制度挑战破产和解制度 | 第20-24页 |
(一) 重整制度的目的优势 | 第20-21页 |
(二) 重整制度的手段优势 | 第21-23页 |
(三) 重整制度的实践优势 | 第23-24页 |
三、 来自破产和解制度自身缺陷的挑战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破产和解制度存在的基础 | 第26-36页 |
一、 破产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一) 营运价值论(going concern value) | 第26-27页 |
(二) 社会政策论 | 第27-28页 |
二、 破产和解制度的价值基础 | 第28-31页 |
(一) 破产和解制度与破产清算制度相比的价值 | 第28-29页 |
(二) 破产和解制度与重整制度相比的价值 | 第29-31页 |
三、 破产和解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基础 | 第31-36页 |
(一) 破产和解制度在我国的立法与实践基础 | 第32页 |
(二) 破产和解制度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 第32-33页 |
(三) 我国企业类型各异需要破产和解制度 | 第33-34页 |
(四) 债权人因破产清算受偿率不高欢迎破产和解制度 | 第34页 |
(五) 破产和解制度对企业的再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破产和解制度的缺陷 | 第36-40页 |
一、 和解与整顿相混淆,破产和解制度定位不准 | 第36-37页 |
二、 法条简单,缺乏操作性 | 第37页 |
三、 行政干预破产和解过程 | 第37-38页 |
四、 没有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 第38-39页 |
五、 在破产和解程序中,法院作用消极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我国破产和解制度的改革 | 第40-52页 |
一、 我国破产和解制度改革的理念 | 第40-44页 |
(一) 将企业再建作为破产和解制度的目的之一 | 第40-41页 |
(二) 遵循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 第41-42页 |
(三) 破产法的“多门户方式”设置 | 第42-43页 |
(四) 树立提早预防的理念 | 第43-44页 |
(五) 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 第44页 |
二、 我国破产和解制度的改革 | 第44-52页 |
(一) 确定进入破产和解程序适当的门槛 | 第45-46页 |
(二) 对破产和解债务人的品位做出规定 | 第46-47页 |
(三) 确立对债权债务的调查、确认程序 | 第47-48页 |
(四) 对担保债权优先履行进行必要的限制 | 第48-49页 |
(五) 加强企业再建的手段和监督 | 第49-51页 |
(六) 加强法官的职权作用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