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和铬对小球藻的致毒机理及解毒方法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重金属对微藻的毒作用及机理 | 第15-21页 |
·微藻对重金属的吸收 | 第15-16页 |
·对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16页 |
·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16-17页 |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7-18页 |
·对细胞的遗传毒性 | 第18-19页 |
·对细胞其他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9-20页 |
·细胞内的Fenton反应与活性氧 | 第20-21页 |
·重金属的解毒 | 第21-27页 |
·抗氧化系统 | 第21-25页 |
·酶途径 | 第21-24页 |
·非酶途径 | 第24-25页 |
·金属硫因MTs及其他解毒途径 | 第25-27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4页 |
第二章 叶绿体的分离固定及对Cr(Ⅵ)的还原 | 第34-58页 |
·前言 | 第34-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叶绿体的分离 | 第36-37页 |
·超声破碎法 | 第36页 |
·研磨法 | 第36页 |
·酶法 | 第36-37页 |
·类囊体膜提取 | 第37页 |
·PSⅡ制备 | 第37页 |
·叶绿体固定 | 第37-38页 |
·细胞壁检验 | 第38页 |
·叶绿体完整性检验 | 第38页 |
·活性评价 | 第38-39页 |
·Cr(Ⅵ)还原试验 | 第39页 |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叶绿体的分离 | 第40-44页 |
·形态学 | 第40-42页 |
·希尔活力 | 第42-44页 |
·叶绿体对Cr(Ⅵ)的还原 | 第44-48页 |
·叶绿体、类囊体膜和PSⅡ的固定 | 第48-53页 |
·海藻酸钠包埋叶绿体和类囊体膜 | 第48-49页 |
·SBA-15负载PSⅡ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第三章 铜、铬对普通小球藻和离体叶绿体的毒性研究 | 第58-95页 |
·前言 | 第58-60页 |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60-61页 |
·实验设备 | 第60页 |
·主要试剂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藻种培养 | 第61页 |
·完整叶绿体提取 | 第61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61页 |
·普通小球藻的毒性研究 | 第61-64页 |
·EC_(50)测定 | 第61-62页 |
·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62页 |
·活性氧(ROS)测定 | 第62-63页 |
·可溶性蛋白(TSP)的测定 | 第63页 |
·丙二醛(MDA)测定 | 第6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63页 |
·过氧化氢还原酶(CAT)活性测定 | 第63-64页 |
·离体叶绿体的毒性研究 | 第64页 |
·Hill活性测定 | 第64页 |
·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 第64页 |
·活性氧(ROS)测定 | 第64页 |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实验结果 | 第64-84页 |
·普通小球藻的毒性研究 | 第64-81页 |
·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和EC_(50) | 第64-68页 |
·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68-74页 |
·普通小球藻的活性氧 | 第74-78页 |
·对小球藻脂质过氧化(MAD)的影响 | 第78-79页 |
·对小球藻的SOD酶的影响 | 第79-80页 |
·对小球藻的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第80-81页 |
·离体叶绿体的毒性研究 | 第81-84页 |
·对叶绿体Hill活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活性氧(ROS) | 第82-84页 |
·讨论 | 第84-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第四章 外源物质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研究 | 第95-134页 |
·前言 | 第95-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6-10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6-97页 |
·实验仪器 | 第96页 |
·主要试剂 | 第96-97页 |
·藻种培养 | 第97页 |
·完整叶绿体提取 | 第97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97页 |
·体外解毒试验研究 | 第97-98页 |
·H_2O_2测定 | 第97-98页 |
··OH测定 | 第98页 |
·生物体内解毒研究 | 第98-99页 |
·生长率测定 | 第98页 |
·Hill活性测定 | 第98页 |
·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 第98-99页 |
·ROS测定 | 第99页 |
·可溶性蛋白(TSP)的测定 | 第99页 |
·丙二醛(MDA)测定 | 第99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99页 |
·过氧化氢还原酶(CAT)活性测定 | 第99页 |
·数据分析 | 第99-10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30页 |
·体外解毒试验研究 | 第100-108页 |
·2,2-联吡啶 | 第100-105页 |
·壳寡糖和壳聚糖-铁 | 第105-108页 |
·生物体内解毒研究 | 第108-130页 |
·2,2-联吡啶 | 第108-123页 |
·2,2-联吡啶-5,5-二羧酸 | 第123-130页 |
·小结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叶绿体的分离固定及对Cr(Ⅵ)的还原 | 第134页 |
·铜、铬对普通小球藻和离体叶绿体的毒性研究 | 第134-135页 |
·外源物质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研究 | 第135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5-137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