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6页 |
| ·辐射生物学的发展 | 第9-12页 |
| ·转化方法简介 | 第12-15页 |
|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的发展概况 | 第15-20页 |
| ·拟南芥研究进展简介 | 第20-21页 |
| ·报告基因的选择 | 第21-22页 |
| ·RAPD分子标记 | 第22-24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 ·菌株及质粒 | 第26页 |
| ·酶与试剂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春化及无菌苗的生成 | 第27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 | 第27页 |
| ·DMSO预处理 | 第27页 |
| ·玻璃化预处理 | 第27-28页 |
| ·离子束注入拟南芥种子、幼苗和愈伤组织 | 第28页 |
| ·离子注入愈伤组织后失水率、愈伤组织重量增长倍数的统计 | 第28页 |
| ·离子注入拟南芥种子后发芽率和存活率的统计 | 第28页 |
| ·拟南芥种子在土壤中的培养 | 第28-29页 |
| ·拟南芥种子的液体培养 | 第29页 |
| ·拟南芥种子的收获 | 第29页 |
| ·拟南芥叶片DNA的提取 | 第29页 |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9页 |
| ·质粒DNA直接转化拟南芥种子 | 第29-30页 |
| ·卡那霉素喷施方法 | 第30页 |
| ·质粒DNA转化愈伤组织 | 第30页 |
| ·离子束辅助农杆菌转染拟南芥幼苗 | 第30页 |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30-31页 |
| ·组织化学染色 | 第31页 |
| ·PCR检测 | 第31页 |
| ·RAPD反应 | 第31-32页 |
| ·Southern-Blot检测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离子注入拟南芥愈伤组织和幼苗实验体系的建立 | 第33-47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拟南芥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38页 |
| ·拟南芥种子的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8页 |
| ·离子注入过程中拟南芥愈伤组织和幼苗冻害的防护研究 | 第38-43页 |
| ·DMSO对愈伤组织冻害的防护 | 第38-41页 |
| ·玻璃化法对愈伤组织冻害的防护 | 第41-43页 |
| ·两种防冻方法效果的比较 | 第43页 |
| ·玻璃化法对拟南芥幼苗冻害的防护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离子注入拟南芥种子的生物效应研究 | 第47-58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离子注入对拟南芥种子成苗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 ·离子注入拟南芥种子引起的当代变异分析 | 第50-54页 |
| ·离子注入拟南芥种子引起的后代变异分析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离子束介导质粒DNA转化拟南芥种子及愈伤组织的研究 | 第58-70页 |
| ·离子束介导质粒DNA转化拟南芥种子 | 第58-60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实验结果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页 |
| ·离子束介导质粒DNA导入拟南芥愈伤组织的研究 | 第60-70页 |
| ·引言 | 第60-62页 |
| ·拟南芥根诱导的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第62-63页 |
| ·愈伤组织块的大小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 | 第63页 |
| ·两种注入离子的剂量对愈伤组织芽再生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两种注入离子的能量对愈伤组织芽再生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不同注入剂量对瞬间表达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66-68页 |
|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离子束辅助农杆菌转染拟南芥幼苗的研究 | 第70-75页 |
| ·引言 | 第70-71页 |
| ·离子束辅助农杆菌转染获得转基因植株及其分子检测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 附录Ⅰ 在读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 附录Ⅱ 英文符号缩写注释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