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手段 | 第11-13页 |
一、 系统分析法 | 第11-12页 |
二、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法 | 第12页 |
三、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实证研究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大西南的区情概貌 | 第13-23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况 | 第13-17页 |
一、 地理特征 | 第13-14页 |
二、 自然资源状况 | 第14-15页 |
三、 社会发展状况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经济与科技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一、 大西南经济实力评估 | 第17-18页 |
二、 大西南科技竞争力评价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比较优势及劣势 | 第20-23页 |
一、 比较优势 | 第20-21页 |
二、 比较劣势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大西南科技与经济的开发历史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大西南开发 | 第23-29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大西南开发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建国后科技经济开发的历史教训 | 第31-35页 |
一、 指导思想的错位 | 第31-32页 |
二、 “输血经济”的恶果 | 第32-33页 |
三、 破解西南科技经济旧格局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东盟科技经济的发展对大西南开发新格局的启示 | 第35-44页 |
第一节 东盟科技经济合作开发的形成 | 第35-37页 |
一、 渊源分析 | 第35页 |
二、 基本形式 | 第35-36页 |
三、 主要成就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东盟科技经济的成长三角地带(JSR) | 第37-38页 |
一、 JSR的由来 | 第37页 |
二、 主要特点 | 第37-38页 |
三、 小结 | 第38页 |
第三节 东盟科技经济的开发对大西南合作开发的启示 | 第38-44页 |
一、 近年的进展 | 第39-40页 |
二、 制约因素 | 第40-41页 |
三、 东盟经济一体化对大西南在区域合作开发中的启示 | 第41-44页 |
第五章 新时代大西南科技与经济的开发战略 | 第44-57页 |
第一节 发展总趋势 | 第44-47页 |
一、 科技进步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推动器 | 第44页 |
二、 全球经济走向呈一体化态势 | 第44-45页 |
三、 大西南与东南亚开展区域合作的趋势 | 第45-47页 |
第二节 科技开发战略 | 第47-50页 |
一、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 第47-48页 |
二、 实施人才战略,形成“洼地”效应 | 第48-49页 |
三、 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 第49-50页 |
四、 注重制度、文化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 第50页 |
第三节 经济开发战略 | 第50-52页 |
一、 大西南便捷出海通道建设战略 | 第50-51页 |
二、 大西南对外开放战略 | 第51-52页 |
三、 大西南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 第52页 |
第四节 开发重点 | 第52-57页 |
一、 构建统一的大市场,推进市场化进程 | 第53页 |
二、 建设生态区域,发展绿色经济 | 第53-54页 |
三、 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 第54-55页 |
四、 开发“三沿”地带,发挥潜在优势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大西南科技经济的开发新格局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大西南横向开发的新格局 | 第57-62页 |
一、 东西合作的新格局 | 第57-59页 |
二、 南南合作的新格局 | 第59-62页 |
第二节 深化区域整合,培育大西南纵向开发的新格局 | 第62-68页 |
一、 一个科技经济中心带 | 第62-63页 |
二、 两大科技经济走廊 | 第63-64页 |
三、 三条出海主通道 | 第64-65页 |
四、 四个资源重点开发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活动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