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5页 |
序言 | 第15-21页 |
第一章 导论: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 第21-42页 |
一、 反贫困问题的历史性分析 | 第21-24页 |
1. 人类历史是贫困与财富共生的历史 | 第21-23页 |
2. 人类历史是不间断反贫困的历史 | 第23-24页 |
二、 人类反贫困问题的现实性分析 | 第24-33页 |
1. 当今世界的生产力发展特征 | 第24-26页 |
2. 当今世界的社会财富倍增特征 | 第26-27页 |
3. 当今世界的贫困问题加剧化特征 | 第27-29页 |
4.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 第29-33页 |
三、 转型期中国反贫困论题提出的意义 | 第33-42页 |
1. 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特殊时期 | 第33-34页 |
2.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3. 转型期中国城乡贫困问题的严峻性 | 第36-38页 |
4. 转型期中国城乡反贫困问题的特殊意义 | 第38-42页 |
第二章 反贫困理论的多向度解析 | 第42-83页 |
一、 贫困的内涵及贫困概念的动态特征 | 第42-52页 |
1. 贫困内涵的多向度解析 | 第42-45页 |
2. 关于贫困问题外延研究的轨迹分析 | 第45-50页 |
3. 转型期中国社会贫困问题的特征分析及类型判断 | 第50-5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转型期反贫困实践的理论基石 | 第52-66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贫困问题的制度分析 | 第52-57页 |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反贫困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 第57-62页 |
3.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在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中的发展 | 第62-66页 |
三、 当代西方反贫困理论学术研究的不同视角 | 第66-74页 |
1. 西方反贫困理论的三个主要来源 | 第67-73页 |
2. 西方国家反贫困模式的类型分析 | 第73-74页 |
四、 转型期中国反贫困理论的构建 | 第74-83页 |
1. 转型前社会主义国家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 | 第74-76页 |
2. 转型前国内反贫困理论的研究状况 | 第76-77页 |
3. 国内反贫困理论的体系特点与问题分析 | 第77-79页 |
4. 重新构建转型期中国反贫困理论框架应侧重考虑的几个问题 | 第79-83页 |
第三章 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评价 | 第83-103页 |
一、 国际通行的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及特点分析 | 第83-93页 |
1. 贫困线及指标确定 | 第83-87页 |
2. 贫困规模与程度的测度指标体系 | 第87-91页 |
3. 贫困测度指标的影响因素及结果的动态特征分析 | 第91-93页 |
二、 我国贫困线指标体系的构成分析 | 第93-96页 |
1. 我国农村贫困线的由来及标准 | 第93-94页 |
2.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及标准 | 第94-96页 |
三、 关于重新构建我国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的思考 | 第96-103页 |
1. 构建反映时代特征的贫困指标体系 | 第96-98页 |
2. 统一贫困测度的基本指标统计口径 | 第98-101页 |
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结构应更加综合、全面 | 第101-102页 |
4. 关于我国基础度量指标与国际标准化度量体系相结合的构想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贫困状况的宏观与微观分析 | 第103-118页 |
一、 中国城乡贫困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103-106页 |
1. 转型期农村的贫困规模 | 第103-104页 |
2. 转型期城镇的贫困规模 | 第104-105页 |
3. 转型期流动人口的贫困规模 | 第105-106页 |
二、 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及特征分析 | 第106-111页 |
1. 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 | 第106-110页 |
2. 城镇贫困人口的地域、行业分布 | 第110-111页 |
三、 转型期中国城乡贫困问题的规律性总结 | 第111-118页 |
1. 转型期贫困问题的数量规律;全国贫困总量不断减少,但城镇贫困人口在逐步增加 | 第111-112页 |
2. 转型期贫困问题的致因规律:新旧问题并存,但新问题的致因效果更突出 | 第112-113页 |
3. 转型期贫困问题的程度规律: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贫困程度仍十分严重 | 第113-115页 |
4. 转型期贫困问题的结构规律: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并存,但两者正在发生着逆转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中国城乡贫困成因的立体透视 | 第118-134页 |
一、 当代贫困成因的一般解释与评述 | 第118-123页 |
1. 要素短缺理论 | 第118-119页 |
2. 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 第119页 |
3.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第119-120页 |
4. 功能贫困理论 | 第120-121页 |
5. 贫困文化理论 | 第121-122页 |
6. 贫困的代际传递理论 | 第122-123页 |
二、 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23-128页 |
1. 自然历史因素的积淀 | 第123-125页 |
2. 人口的数量负担与低素质的恶性循环 | 第125-126页 |
3. 生态系统的非均衡状态 | 第126-127页 |
4. 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制约 | 第127-128页 |
三、 转型期中国城镇贫困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28-134页 |
1. 转型期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所导致的失业型贫困 | 第128-129页 |
2. 企业长期亏损所导致的效益型贫困 | 第129-130页 |
3. 政策调整过程中所导致的福利中断型贫困 | 第130-131页 |
4.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 第131-132页 |
5. 权力腐败与分配不公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构建体现穷人权利的反贫困治理结构 | 第134-158页 |
一、 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 第134-140页 |
1. 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内涵 | 第134-135页 |
2. 反贫困治理结构的要素分析 | 第135-137页 |
3. 反贫困治理结构要素协凋作用的要求及实践意义 | 第137-140页 |
二、 反贫困治理结构制度规范与行为模式的国际借鉴 | 第140-147页 |
1. 美国:强化参与意识——面向西部开发的法律支持 | 第140-141页 |
2. 澳大利亚:有效识别穷人——资产测试型社会援助方案 | 第141-143页 |
3. 马来西亚:在民族平等中体现穷人的权利——政府及公共部门的特殊作用 | 第143-145页 |
4. 孟加拉:穷人贷款权利的突破——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成功运作 | 第145-147页 |
三、 关于转型期中国反贫困治理结构的主建内容分析 | 第147-158页 |
1. 制定《国家反贫困法》,体现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制度规范 | 第147-148页 |
2. 重构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导向模式,实现政府功能的再定位 | 第148-151页 |
3. 重塑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转型期贫困人口参与机制与参与形式研究 | 第151-156页 |
4. 防止责、权、利越位——反腐败监督机制的建立及作用分析 | 第156-158页 |
第七章 转型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操作模式的系统研究 | 第158-217页 |
一、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反贫困意义及经验总结 | 第158-168页 |
1. 建国以来我国反贫困模式的历史回顾 | 第158-160页 |
2.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特指对象及目标系统分析 | 第160-162页 |
3.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战略特点 | 第162-165页 |
4.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反贫困绩效评价 | 第165-168页 |
二、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与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 第168-177页 |
1. 关于计划的余地与未解决温饱的3000万贫困人口问题 | 第169-171页 |
2. 关于贫困线标准的国内、国际比较问题 | 第171-173页 |
3. 关于贫困统计监测系统的作用和瞄准贫困人口问题 | 第173-174页 |
4. 关于扶贫开发中的市场导向和行政计划导向问题 | 第174-175页 |
5. 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土地收益分配与农民负担问题 | 第175-177页 |
三、 对转型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操作模式的实证分析 | 第177-210页 |
1. 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健康存量是反贫困的当务之急 | 第177-180页 |
2. 旨在消除知识贫困的基础教育应成为反贫困的根本性战略 | 第180-187页 |
3. 实现反贫困的职业教育与贫困地区“两基”教育的战略性结合 | 第187-190页 |
4. 建立倾向于贫困地区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 | 第190-195页 |
5.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195-201页 |
6. 积极推广面向贫困地区、面向穷人的小额信贷业务 | 第201-203页 |
7. 发展特色农业及旅游业,减小WTO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冲击 | 第203-206页 |
8.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巩固反贫困成果中抑制返贫率 | 第206-207页 |
9. 建立动态的以工代赈模式,推动移民搬迁工程的有效实施 | 第207-210页 |
四、 转型期我国农村反贫困操作系统的模型分析 | 第210-217页 |
第八章 构建“就业+保障”型城市反贫困系统 | 第217-236页 |
一、 立足现实:构建转型期“应保尽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217-221页 |
1.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217-218页 |
2. 转型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殊的反贫困功效 | 第218-220页 |
3. 建方针对穷人的综合性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 第220-221页 |
二、 着眼未来:构建面向市场、面向穷人的“三线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221-226页 |
1. “应保尽保”原则下低保“扩面”工作的现实速度 | 第221-223页 |
2. 低保“扩面”速度与“提标”目标的现实矛盾 | 第223-225页 |
3. 在“三线衔接”中构建面向市场、面向穷人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 | 第225-226页 |
三、 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应成为转型期城市反贫困的本原性战略 | 第226-236页 |
1. 低保对象构成比例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 第226-228页 |
2. 转型期城市失业与下岗问题的非规范性涵指 | 第228-230页 |
3. 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的反贫困意义 | 第230-231页 |
4. “就业优先”战略是转型期城市反贫困的治本之策 | 第231-236页 |
结语 | 第236-2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9-250页 |
后记 | 第250-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