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6-7页 |
1.2 软件可靠性分配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1.3 论文工作 | 第7-9页 |
第二章 软件可靠性分配的基本概念 | 第9-13页 |
2.1 软件可靠性 | 第9-11页 |
2.1.1 软件可靠性的定义 | 第9页 |
2.1.2 软件可靠性的数学描述 | 第9-10页 |
2.1.3 软件可靠性与硬件可靠性的差异 | 第10-11页 |
2.2 软件可靠性分配 | 第11-12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11页 |
2.2.2 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和要求 | 第11-12页 |
2.3 软件可靠性分配的基本关系式 | 第12-13页 |
2.3.1 标记和符号 | 第12页 |
2.3.2 基本关系式 | 第12-13页 |
第三章 软件可靠性分配的模式框架研究 | 第13-18页 |
3.1 可靠性约束代价最小化模式(RCCM模式) | 第13-14页 |
3.2 预算约束可靠性最大化模式(BCRM模式) | 第14页 |
3.3 预算约束实用性最大化模式(BCUM模式) | 第14-15页 |
3.4 软件开发的成本函数 | 第15-17页 |
3.5 小结 | 第17-18页 |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软件可靠性分配实现技术 | 第18-32页 |
4.1 传统的软件可靠性分配技术 | 第18-22页 |
4.1.1 快速分配法 | 第18-19页 |
4.1.2 等分配法 | 第19-20页 |
4.1.3 比例分配法 | 第20页 |
4.1.4 基于重要度、运行时间和复杂度的分配法 | 第20-21页 |
4.1.5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 | 第21-22页 |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软件可靠性分配技术 | 第22-25页 |
4.2.1 编码 | 第23页 |
4.2.2 初始种群的生成 | 第23页 |
4.2.3 适应度函数 | 第23页 |
4.2.4 选择操作 | 第23-24页 |
4.2.5 交叉操作 | 第24页 |
4.2.6 变异操作 | 第24-25页 |
4.3 数值仿真与分析 | 第25-29页 |
4.4 应用遗传算法进行可靠性分配的优点与特色 | 第29-31页 |
4.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自适应多种群并行遗传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第32-45页 |
5.1 遗传算法并行化分析 | 第32-34页 |
5.1.1 并行遗传算法的实现模型 | 第32-33页 |
5.1.2 迁移策略 | 第33页 |
5.1.3 并行遗传算法的性能参数 | 第33-34页 |
5.2 自适应多种群并行遗传算法(AMPGA)的实现 | 第34-41页 |
5.2.1 并行遗传算法 | 第34-35页 |
5.2.2 数据结构描述 | 第35-36页 |
5.2.3 基于粗粒度模型的多种群进化 | 第36-38页 |
5.2.4 粗粒度模型PGA的实现流程 | 第38-39页 |
5.2.5 自适应交换率的设计 | 第39-40页 |
5.2.6 自适应变异率的设计 | 第40-41页 |
5.3 AMPGA性能测试 | 第41-44页 |
5.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软件可靠性分配实现方案 | 第45-58页 |
6.1 RCCM模式框架下的软件可靠性分配方案 | 第45-53页 |
6.2 BCRM模式框架下的软件可靠性分配方案 | 第53-55页 |
6.3 BCUM模式框架下的软件可靠性分配方案 | 第55-57页 |
6.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试验结果与评价 | 第58-63页 |
7.1 礼仪中心子系统可靠性分配实验 | 第58-60页 |
7.2 递送中心子系统可靠性分配实验 | 第60-61页 |
7.3 系统管理子系统可靠性分配实验 | 第61-6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8.1 总结 | 第63页 |
8.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