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 第1-13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论文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信息融合技术 | 第13-30页 |
§2.1 信息融合的定义 | 第13-14页 |
§2.2 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2.3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以及相应技术和方法 | 第15-19页 |
2.3.1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 第15-17页 |
2.3.2 信息融合的技术和方法 | 第17-19页 |
§2.4 信息融合的体系结构 | 第19-24页 |
2.4.1 集中式融合 | 第20-21页 |
2.4.2 分布式融合 | 第21-23页 |
2.4.3 混合式融合 | 第23-24页 |
§2.5 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 | 第24-28页 |
2.5.1 数据层融合 | 第24-25页 |
2.5.2 特征层融合 | 第25-26页 |
2.5.3 决策层融合 | 第26-27页 |
2.5.4 三种层次结构之间的比较 | 第27-28页 |
§2.6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第28-30页 |
2.6.1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2.6.2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用于目标识别的信息融合算法 | 第30-41页 |
§3.1 用于目标识别的信息融合算法 | 第30-33页 |
3.1.1 物理模型类识别算法 | 第30页 |
3.1.2 基于特征的推理技术 | 第30-32页 |
3.1.3 基于认知的模型 | 第32-33页 |
§3.2 D-S证据理论 | 第33-41页 |
3.2.1 基本概念 | 第34-36页 |
3.2.2 结合多源信息的Dempster准则 | 第36-37页 |
3.2.3 基本概率赋值的获取 | 第37-40页 |
3.2.4 D—S证据理论的优缺点 | 第40页 |
3.2.5 D—S证据理论的应用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神经网络与信息融合技术 | 第41-51页 |
§4.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第41-44页 |
4.1.1 神经网络模型与分类 | 第41-42页 |
4.1.2 信息处理能力 | 第42-43页 |
4.1.3 网络的学习 | 第43-44页 |
§4.2 径向基函数网络 | 第44-47页 |
4.2.1 径向基函数网络简介 | 第44页 |
4.2.2 RBF网络结构 | 第44-46页 |
4.2.3 RBF网络的学习 | 第46-47页 |
4.2.4 RBF网络的应用 | 第47页 |
§4.3 神经网络技术与信息融合技术 | 第47-51页 |
4.3.1 神经网络技术与信息融合技术的结合 | 第47-48页 |
4.3.2 两者结合的方式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神经网络形状识别系统 | 第51-65页 |
§5.1 引言 | 第51-52页 |
5.1.1 模式识别 | 第51-52页 |
5.1.2 形状识别 | 第52页 |
§5.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神经网络形状识别系统的构成 | 第52-55页 |
5.2.1 预处理层 | 第52-53页 |
5.2.2 特征提取层 | 第53-54页 |
5.2.3 识别层 | 第54-55页 |
§5.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神经网络分类器 | 第55-64页 |
5.3.1 网络结构 | 第55-57页 |
5.3.2 参数确定 | 第57-61页 |
5.3.3 实验过程以及相关问题 | 第61-64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5-68页 |
§6.1 总结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