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1 径流场的研究 | 第15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15页 |
2.1.2 径流场设置 | 第15页 |
2.2 水文特征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1 标准竹及代表竹丛的选择 | 第15页 |
2.2.2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15-16页 |
2.2.3 地表径流及泥沙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2.4 降雨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2.5 穿透水的测定 | 第16页 |
2.2.6 竹秆茎流的测定 | 第16页 |
2.2.7 林冠截留量的计算 | 第16页 |
2.2.8 林分持水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3 生物量和养分动态的测定 | 第16-17页 |
2.3.1 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3.1.1 乔木层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3.1.2 林下植被及凋落物层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3.2 笋期叶片养分动态的测定 | 第16-17页 |
2.3.3 落叶动态和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3.4 凋落物分解速度的测定 | 第17页 |
2.3.5 植株、土样和水样的养分分析 | 第17页 |
2.3.5.1 植株及凋落物 | 第17页 |
2.3.5.2 土样 | 第17页 |
2.3.5.3 水样 | 第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54页 |
3.1 不同土壤垦复措施的效应评价 | 第17-33页 |
3.1.1 不同垦复措施麻竹林笋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比较 | 第17-19页 |
3.1.1.1 不同垦复措施对产笋数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3.1.1.2 不同垦复措施对笋产量的影响 | 第18页 |
3.1.1.3 不同垦复措施对笋个体重的影响 | 第18页 |
3.1.1.4 不同垦复措施退笋情况比较 | 第18-19页 |
3.1.1.5 经济效益分析 | 第19页 |
3.1.2 不同垦复措施麻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19-21页 |
3.1.2.1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 第19-21页 |
3.1.2.2 土壤肥力 | 第21页 |
3.1.3 不同垦复措施麻竹林地表径流的比较 | 第21-26页 |
3.1.3.1 不同降雨量级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 | 第22-23页 |
3.1.3.2 不同垦复措施麻竹林地表径流的月动态 | 第23-26页 |
3.1.4 不同垦复措施麻竹林地表径流泥沙含量的比较 | 第26-27页 |
3.1.5 不同垦复措施麻竹林地表径流的养分输出量 | 第27-32页 |
3.1.5.1 地表径流的N素浓度含量 | 第28-29页 |
3.1.5.2 地表径流的P素浓度含量 | 第29-30页 |
3.1.5.3 地表径流的K素浓度含量 | 第30-32页 |
3.1.6 不同垦复措施麻竹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与输出的比较 | 第32页 |
3.1.7 小结 | 第32-33页 |
3.2 降雨在麻竹林冠层的分配 | 第33-36页 |
3.2.1 不同降雨量级降雨在麻竹林冠层的分配 | 第33-35页 |
3.2.1.1 林冠截留 | 第33-35页 |
3.2.1.2 竹秆茎流 | 第35页 |
3.2.1.3 穿透水 | 第35页 |
3.2.2 降雨在麻竹林冠层分配的月动态 | 第35-36页 |
3.2.2.1 林冠截留的月动态 | 第35-36页 |
3.2.2.2 竹秆茎流的月动态 | 第36页 |
3.2.2.3 穿透水的月动态 | 第36页 |
3.3 麻竹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综合评价 | 第36-37页 |
3.4 麻竹林分的养分动态 | 第37-54页 |
3.4.1 林分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分布及其动态 | 第37-44页 |
3.4.1.1 林分生物量 | 第37-39页 |
3.4.1.2 林分养分现存量 | 第39-43页 |
3.4.1.3 叶片养分浓度笋期的变化 | 第43-44页 |
3.4.2 麻竹林凋落物的发生、分解与养分归还规律 | 第44-50页 |
3.4.2.1 凋落物的发生规律 | 第44-47页 |
3.4.2.2 凋落物的分解失重规律 | 第47-48页 |
3.4.2.3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浓度的变化 | 第48-50页 |
3.4.3 麻竹林养分的淋溶归还 | 第50-53页 |
3.4.3.1 穿透水和竹秆茎流的养分浓度月动态 | 第50-51页 |
3.4.3.2 穿透水和竹秆茎流水的养分含量月动态 | 第51-53页 |
3.4.3.3 林分养分的淋溶归还 | 第53页 |
3.4.4 麻竹林养分的总归还 | 第53-5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4.1 结论 | 第54-55页 |
4.2 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