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 序言 | 第6-8页 |
| 第一章 先秦儒家的敬 | 第8-10页 |
| 第二章 宋代敬思想的形成 | 第10-19页 |
| 2.1 周敦颐的静 | 第10页 |
| 2.2 二程的敬 | 第10-14页 |
| 2.3 朱熹的敬 | 第14-19页 |
| 第三章 李退溪的持敬学说 | 第19-38页 |
| 3.1 时代背景 | 第19-22页 |
| 3.2 理气·心性·持敬 | 第22-23页 |
| 3.3 敬之概念 | 第23-31页 |
| 3.3.1 李退溪敬思想的来源 | 第23-26页 |
| 3.3.2 敬之涵义 | 第26-31页 |
| 3.4 敬之功效 | 第31-34页 |
| 3.4.1 学问之要 | 第31-32页 |
| 3.4.2 存养省察之要 | 第32-34页 |
| 3.4.3 求仁之要 | 第34页 |
| 3.5 敬之功夫 | 第34-38页 |
| 3.5.1 居敬穷理 | 第35-36页 |
| 3.5.2 敬义夹持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李退溪持敬学说的现实意义 | 第38-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