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拼装验证和多态性分析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1页
 1. 水稻结构基因组学研究第14-17页
  1.1 遗传图谱第15-16页
  1.2 物理图谱第16页
  1.3 序列图第16-17页
 2. 功能基因组学第17-26页
  2.1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第17-18页
  2.2 DNA微阵列技术第18-21页
   2.2.1 研究背景第19页
   2.2.2 DNA微阵列的工作原理第19页
   2.2.3 DNA微阵列的制作第19-20页
   2.2.4 杂交信号的检测第20页
   2.2.5 DNA微阵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第20-21页
  2.3 蛋白组研究第21-22页
   2.3.1 蛋白质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的概念第21页
   2.3.2 研究蛋白质组的技术第21-22页
   2.3.3 研究进展第22页
  2.4 基因鉴定集成法第22-23页
   2.4.1 IPGI技术的原理第22页
   2.4.2 IPGI技术的特点第22-23页
   2.4.3 IPGI技术应用前景第23页
  2.5 与计算机信息相关的方法第23页
  2.6 反求遗传学的概念第23-24页
  2.7 比较基因组第24-25页
  2.8 展望第25-26页
 3. 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第26-29页
  3.1 概况第26页
  3.2 叶绿体基因组的一般性特征第26-27页
  3.3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第27-29页
 4. 展望第29-31页
第二章 水稻品种93-11和培矮64S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拼装验证第31-40页
 中文摘要第32页
 前言第32-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1.1 水稻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第33页
  1.2 两个水稻材料基因组序列测定第33-34页
   1.2.1 材料第33页
   1.2.2 序列测定第33-34页
    1.2.2.1 基因组DNA文库的构建第33-34页
    1.2.2.2 模板制备与测序第34页
  1.3 序列组装第34页
  1.4 叶绿体基因组DNA酶切第34-35页
   1.4.1 叶绿体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4-35页
   1.4.2 叶绿体基因组DNA酶切第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38页
  2.1.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第35页
  2.2 培矮64S和9311叶绿体基因组组装验证第35-38页
   2.2.1 培矮64S和93—11叶绿体基因组的酶切图谱第35-36页
   2.2.2 三个InDel位点的验证第36-38页
 3. 讨论第38-40页
  3.1 关于叶绿体的拼装策略第38页
  3.2 拼装策略和方法正确性的验证第38-40页
第三章 水稻品种93-11、培矮64S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与日本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第40-62页
 摘要第41页
 前言第41-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页
  1.1 材料第42页
  1.2 数据分析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58页
  2.1 三个材料叶绿体基因组变异第42-55页
   2.1.1 三个材料叶绿体基因组的SNP研究第43-51页
   2.1.2. 籼、粳亚种间叶绿体基因组的多碱基变异研究第51-55页
  2.2 三个材料间绿体基因组的GC含量分析第55-57页
  2.3 水稻籼、粳亚种间叶绿体基因组基因结构分析第57-58页
 3. 讨论第58-62页
  3.1 不同材料间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第58-59页
  3.2 不同物种间的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第59页
  3.3 细胞核和细胞器基因组的横向传递第59-62页
第四章 不同水稻品种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多态性分析第62-69页
 摘要第63页
 前言第63-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1.1 不同水稻品种材料的选取第64页
  1.2 水稻DNA的提取第64页
  1.3 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第64-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66页
  2.1 32bp和69bp片段在不同材料中的扩增结果第65-66页
  2.2 15bp片段在10个粳稻材料中的扩增测序结果分析第66页
 3. 讨论第66-69页
  3.1 片段差异与进化的关系第66-68页
  3.2 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机制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能力模型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纺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