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8-15页 |
| ·卫星控制系统 | 第8-9页 |
|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 第9-11页 |
|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11页 |
|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发展 | 第11-13页 |
| ·H_∞控制理论及挠性卫星动力学和控制的研究动态 | 第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15-21页 |
| ·坐标系间的方向余弦阵及矢量导数关系 | 第15-16页 |
| ·坐标系间的方向余弦阵 | 第15页 |
| ·坐标转换矩阵的欧拉角表示法 | 第15页 |
| ·坐标系间矢量导数关系 | 第15-16页 |
| ·常用坐标系定义 | 第16页 |
| ·卫星物理结构 | 第16-17页 |
| ·刚体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17-19页 |
| ·挠性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刚体卫星姿态的经典控制律设计与仿真 | 第21-31页 |
| ·引言 | 第21-23页 |
| ·刚体卫星姿态的经典控制律设计与仿真 | 第23-30页 |
| ·俯仰姿态的经典控制律设计与仿真 | 第23-26页 |
| ·滚动偏航耦合通道的姿态控制律设计与仿真 | 第26-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鲁棒控制理论概述 | 第31-42页 |
| ·绪论 | 第31-32页 |
| ·H_∞控制理论的起源 | 第32-35页 |
| ·鲁棒控制理论基础知识 | 第35-41页 |
| ·线性分式变换 | 第35页 |
| ·哈密顿函数与Riccati方程及其与H_∞范数的关系 | 第35-36页 |
| ·小增益定理 | 第36-37页 |
| ·H_∞范数基本性质 | 第37-38页 |
| ·H_∞输出反馈控制器及其参数化形式 | 第38-40页 |
| ·结构奇异值μ定义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刚体卫星姿态的鲁棒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 第42-55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权函数的获取 | 第43-44页 |
| ·刚体卫星姿态的鲁棒控制设计与仿真 | 第44-54页 |
| ·刚体卫星俯仰姿态的鲁棒控制设计与仿真 | 第44-50页 |
| ·刚体卫星滚动偏航耦合通道的鲁棒控制设计和仿真 | 第50-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挠性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 第55-67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太阳帆板弹性振动对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影响 | 第55-59页 |
| ·挠性卫星控制模型分析 | 第55-57页 |
| ·帆板弹性振动对卫星偏航姿态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挠性卫星偏航姿态的经典控制律设计与仿真 | 第59-62页 |
| ·挠性卫星姿态的H_∞鲁棒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第62-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卫星的姿态测量和执行机构 | 第67-74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三轴稳定卫星的姿态确定 | 第67-70页 |
|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执行机构 | 第70-73页 |
| ·飞轮系统 | 第71-72页 |
| ·伪速率调节器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八章 总结 | 第74-77页 |
| ·论文总结 | 第74-75页 |
| ·后继工作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 附录A | 第79-83页 |
| 附录B | 第83-85页 |
| 附录C | 第85-88页 |
| 附录D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