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引言 | 第6页 |
1.2 机械零件表面光整加工的常用方法 | 第6-9页 |
1.2.1 精密磨削 | 第7页 |
1.2.2 砂带磨削 | 第7-8页 |
1.2.3 研磨 | 第8页 |
1.2.4 抛光 | 第8页 |
1.2.5 珩磨 | 第8页 |
1.2.6 电化学抛光 | 第8-9页 |
1.3 常用光整加工方法的表面质量 | 第9页 |
1.4 机械零件光整加工的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1.5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 第10-11页 |
1.6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机理及设备研制 | 第12-23页 |
2.1 电化学的加工机理 | 第12-18页 |
2.1.1 电化学加工 | 第12页 |
2.1.2 电极电位 | 第12-13页 |
2.1.3 电极的极化 | 第13-16页 |
2.1.4 电化学加工的基本规律 | 第16-18页 |
2.2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2.2.1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电化学反应 | 第18-19页 |
2.2.2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机理 | 第19-20页 |
2.3 夹心式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设备的研制 | 第20-23页 |
2.3.1 直流电源 | 第20页 |
2.3.2 电解液循环过滤系统 | 第20-21页 |
2.3.3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用工具头 | 第21页 |
2.3.4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用主轴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夹心式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表面形貌特性 | 第23-35页 |
3.1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工艺实验 | 第23页 |
3.2 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的表面形貌特征 | 第23-30页 |
3.2.1 表面微观不平度高度特性 | 第23-24页 |
3.2.2 表面微观不平度间距特性 | 第24-26页 |
3.2.3 表面微观不平度形状特性 | 第26-30页 |
3.2.4 表面波纹度 | 第30页 |
3.3 自相关和功率谱 | 第30-35页 |
3.3.1 工件轮廓自相关和功率谱的定义 | 第30-31页 |
3.3.2 自相关和功率谱的数字化估计算法 | 第31-32页 |
3.3.3 自相关和功率谱的数字化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 第32-35页 |
第四章 电化学机械复合加工零件摩擦磨损特性 | 第35-50页 |
4.1 表面特性对工件各种功能特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4.1.1 对润滑和磨损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2 对零部件的弯曲或拉伸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36页 |
4.1.3 对表面配合性质的影响 | 第36页 |
4.1.4 对表面密封性的影响 | 第36页 |
4.1.5 对流体摩擦损失的影响 | 第36页 |
4.1.6 对表面接触刚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光整加工对配合表面之间润滑状态的影响 | 第37-43页 |
4.2.1 摩擦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 | 第37-38页 |
4.2.2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 第38-42页 |
4.2.3 光整加工对润滑状态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光整加工零件表面形貌对接触变形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1 对弹性变形转化为塑性变形的临界点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2 从塑性变形向微切削转化临界点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对磨擦系数的影响 | 第45页 |
4.5 摩擦表面的温度 | 第45-46页 |
4.6 光整加工后零件的摩损特性 | 第46-50页 |
4.6.1 磨损的类型 | 第47-48页 |
4.6.2 电化学机械复合光整加工对零件耐磨损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