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 §1.1 视频捕获记录系统概述 | 第9页 | 
| §1.2 传统视频捕获记录系统的演变 | 第9-12页 | 
| §1.2.1 传统视频捕获记录系统的不足 | 第9-10页 | 
| §1.2.2 硬盘的存储优势及具体解决方案 | 第10-12页 | 
| §1.2.2.1 利用单片机进行硬盘控制接口电路的开发 | 第10-11页 | 
| §1.2.2.2 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视频数据的存储 | 第11页 | 
| §1.2.2.3 利用嵌入式系统进行视频数据存储 | 第11-12页 | 
| §1.3 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发视频捕获记录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 第12-14页 | 
| §1.3.1 ISA和EISA | 第12页 | 
| §1.3.2 PCI:外部部件互连标准 | 第12-13页 | 
| §1.3.3 USB:通用串行总线架构 | 第13页 | 
| §1.3.4 IEEE 1394:FireWire总线 | 第13-14页 | 
| §1.4 国内外该项目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 §1.5 可二次开发的通用视频捕获记录系统 | 第14-19页 | 
| §1.5.1 系统特点 | 第15-16页 | 
| §1.5.2 系统结构 | 第16页 | 
| §1.5.3 典型应用 | 第16-18页 | 
| §1.5.4 项目开发的主要工作阶段 | 第18-19页 | 
|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9页 | 
| §1.7 本文内容简介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USB系统体系 | 第21-32页 | 
| §2.1 USB概述 | 第21-22页 | 
| §2.2 USB总线的总体结构 | 第22-23页 | 
| §2.3 USB设备的逻辑结构 | 第23-25页 | 
| §2.4 传输类型 | 第25-26页 | 
| §2.5 USB通信的分层模型 | 第26页 | 
| §2.6 USB接口控制芯片AN2131Q | 第26-31页 | 
| §2.6.1 AN2131Q结构 | 第27页 | 
| §2.6.2 AN2131Q微控制器 | 第27-28页 | 
| §2.6.3 AN2131Q的端点 | 第28-29页 | 
| §2.6.4 双缓冲区 | 第29页 | 
| §2.6.5 自动指针 | 第29页 | 
| §2.6.6 中断 | 第29-30页 | 
| §2.6.7 AN2131Q的枚举和再次枚举 | 第30-31页 | 
| §2.7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2-45页 | 
| §3.1 系统的硬件设计思路 | 第32-33页 | 
| §3.2 视频解码器BT819A | 第33-36页 | 
| §3.2.1 BT819A功能描述 | 第33-34页 | 
| §3.2.2 BT819A输入接口 | 第34-35页 | 
| §3.2.2 BT819A输出接口 | 第35-36页 | 
| §3.3 JPEG编码器ZR36060 | 第36-43页 | 
| §3.3.1 JPEG压缩算法概述 | 第36-38页 | 
| §3.3.1.1 JPEG基线压缩算法模型 | 第36-37页 | 
| §3.3.1.2 JPEG标记段(mark Segment)及标记(mark) | 第37-38页 | 
| §3.3.2 ZR36060的主要特点 | 第38-39页 | 
| §3.3.3 ZR36060的内部结构 | 第39-42页 | 
| §3.3.4 ZR36060的工作模式 | 第42-43页 | 
| §3.4 其它芯片 | 第43-44页 |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系统硬件的控制程序设计 | 第45-52页 | 
| §4.1 控制程序总体框架 | 第45-51页 | 
| §4.1.1 控制程序的下载过程 | 第45-48页 | 
| §4.1.2 控制程序的总体框架 | 第48-51页 | 
| §4.1.2.1 外设描述符 | 第49页 | 
| §4.1.2.2 控制程序的框架流程 | 第49-51页 | 
| §4.2 常用功能的函数封装 | 第51页 | 
| §4.3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驱动程序设计 | 第52-63页 | 
| §5.1 驱动程序概述 | 第52-58页 | 
| §5.1.1 计算机系统 | 第52-53页 | 
| §5.1.2 驱动程序所处地位 | 第53页 | 
| §5.1.3 驱动程序的分类 | 第53-58页 | 
| §5.1.3.1 利用动态链接库(DLL)构造驱动程序 | 第53-54页 | 
| §5.1.3.2 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irtual Device Driver,VXD) | 第54-55页 | 
| §5.1.3.3 NT式驱动程序 | 第55-56页 | 
| §5.1.3.4 WDM驱动程序 | 第56-58页 | 
| §5.2 开发USB客户驱动程序 | 第58-62页 | 
| §5.2.1 驱动程序的入口点和回调例程 | 第58-59页 | 
| §5.2.2 创建设备 | 第59页 | 
| §5.2.3 客户驱动程序的软件结构 | 第59-62页 | 
| §5.2.4 功能函数的设计 | 第62页 | 
| §5.3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第63-68页 | 
| §6.1 驱动程序的安装 | 第63-66页 | 
| §6.2 驱动程序的调用 | 第66-67页 | 
| §6.3 小结 | 第67-68页 | 
| 结束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