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2页 |
前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历史、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 | 第14-19页 |
第二章 野外工作 | 第19-27页 |
第三章 形态学 | 第27-39页 |
1 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1.1 茎 | 第27-29页 |
1.2 叶 | 第29-35页 |
1.3 头状花序 | 第35-37页 |
2 讨论 | 第37-39页 |
2.1 形态学性状的分类学价值 | 第37-38页 |
2.2 形态学性状的演化趋势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克隆植物生态学 | 第39-46页 |
1 克隆生长及其生态学 | 第39-43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1.3 讨论 | 第42-43页 |
2 生活史策略 | 第43-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2.2 结果 | 第43-44页 |
2.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细胞学 | 第46-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2 结果 | 第46-66页 |
3 讨论 | 第66-69页 |
3.1 染色体倍性变化 | 第66-67页 |
3.2 B染色体的多样性 | 第67页 |
3.3 核型对称性的进化趋势 | 第67-68页 |
3.4 细胞学资料的分类学意义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细胞地理学 | 第69-80页 |
1 分布格局 | 第69-73页 |
1.1 水平分布 | 第69-71页 |
1.2 垂直分布 | 第71页 |
1.3 同域分布 | 第71-73页 |
2 多倍体的起源、扩散 | 第73-80页 |
2.1 促进多倍体起源的因素 | 第74-76页 |
2.2 各多倍体类群的起源与扩散 | 第76-80页 |
第七章 核糖体DNA的ITS序列分析 | 第80-9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0-81页 |
2 结果 | 第81页 |
3 讨论 | 第81-93页 |
第八章 三脉紫菀多倍体复合体的起源、扩散与演化 | 第93-96页 |
1 三脉紫菀多倍体复合体的年龄 | 第93页 |
2 分布中心 | 第93-94页 |
3 起源中心 | 第94页 |
4 扩散路线 | 第94-95页 |
5 各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 第95-96页 |
第九章 三脉紫菀多倍体复合体与马兰的属间天然杂交 | 第96-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页 |
2 结果 | 第96-98页 |
2.1 形态学证据 | 第96页 |
2.2 细胞学证据 | 第96-98页 |
2.3 ITS序列的证据 | 第98页 |
3 讨论 | 第98-100页 |
3.1 属间杂种的真实性 | 第98页 |
3.2 马兰属与紫菀属的亲缘关系 | 第98-100页 |
第十章 分类学处理 | 第100-110页 |
1 三脉紫菀的形态特征 | 第100页 |
2 分变种检索表 | 第100-101页 |
3 分变种描述 | 第101-107页 |
4 讨论 | 第107-110页 |
4.1 原变种与异叶变种 | 第107页 |
4.2 微糙变种与毛枝变种 | 第107-108页 |
4.3 宽伞变种 | 第108页 |
4.4 狭叶变种与小花变种 | 第108页 |
4.5 长毛变种、坚叶变种、卵叶变种和光叶变种 | 第108页 |
4.6 三基脉紫菀和三脉紫菀卧龙居群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湖南菊科紫菀属一新种——吉首紫菀 | 第117-120页 |
致词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