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结构减震控制理论概述 | 第12-14页 |
·被动控制 | 第12-13页 |
·主动控制 | 第13页 |
·半主动控制 | 第13页 |
·智能控制 | 第13-14页 |
·混合控制 | 第14页 |
·结构耗能减震技术 | 第14-15页 |
·结构消能减震的原理 | 第14页 |
·结构消能减震的分类 | 第14页 |
·结构消能减震的研究及应用 | 第14-15页 |
·粘滞阻尼器的研究应用概括 | 第15-17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 方法)的概况 | 第18页 |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粘滞阻尼器性能及其参数间相互关系 | 第20-32页 |
·粘滞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及设置形式 | 第20-23页 |
·各类粘滞阻尼器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 第20-22页 |
·各类粘滞阻尼器的设置形态 | 第22-23页 |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第23-29页 |
·粘滞阻尼器力学特征的分析模型 | 第23-26页 |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 | 第26-29页 |
·粘滞阻尼器耗能能力及各个参数的关系 | 第29-31页 |
·粘滞阻尼器的耗能能力 | 第29-31页 |
·粘滞阻尼器各参数的相互关系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性能的单层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方法 | 第32-50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32-35页 |
·地震风险水平 | 第32-33页 |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水平 | 第33页 |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 第33-35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35页 |
·耗能减震结构控制地震反应的原理 | 第35-42页 |
·安装粘滞阻尼器单质点减震结构的减震原理 | 第36-38页 |
·减震结构的滞回特性及力学性能 | 第38-42页 |
·单自由度减震结构性能曲线绘制及初步设计 | 第42-45页 |
·等效周期和等效阻尼比 | 第42-43页 |
·减震性能曲线的绘制方法 | 第43-45页 |
·利用单质点体系进行减震结构初步设计 | 第45页 |
·单自由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应用实例 | 第45-49页 |
·工程慨况 | 第46-47页 |
·设计过程 | 第47-48页 |
·时程验算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50-60页 |
·多层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 | 第50-53页 |
·多层减震结构的设计思想 | 第50-52页 |
·多层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的设计步骤 | 第52-53页 |
·多层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框架结构设计实例 | 第53-57页 |
·工程概况 | 第53-54页 |
·减震结构的设计过程 | 第54-57页 |
·设计用地震动的选取及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54-55页 |
·确定非减震主结构的各参数及目标位移降低率 | 第55页 |
·绘制此减震框架结构的性能曲线 | 第55-56页 |
·计算各楼层所需阻尼的数目及各阻尼器参数 | 第56-57页 |
·减震结构的时程验证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减震结构及非减震结构的抗倒塌易损性分析 | 第60-67页 |
·结构抗倒塌易损性分析的方法 | 第60-61页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 方法) | 第60页 |
·IDA 方法的步骤 | 第60-61页 |
·减震结构与非减震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 | 第61-65页 |
·分析模型概况 | 第61页 |
·地震动的选择 | 第61-63页 |
·减震和非减震平面框架的 IDA 分析 | 第63-65页 |
·减震结构与非减震结构的抗倒塌易损性评估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