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植物生殖系统基因转化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植物基因转化系统概述 | 第13-35页 |
·植物基因转化系统的演变 | 第13-18页 |
·植物基因转化系统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植物基因转化系统总汇与分类 | 第15-18页 |
·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和机制 | 第18-21页 |
·浸染介导 | 第18-19页 |
·击孔导入 | 第19-20页 |
·渗透或融合 | 第20-21页 |
·组织浸泡 | 第21页 |
·植物转化受体再生的理论和实践 | 第21-28页 |
·植物转化受体再生系统的类型 | 第22-25页 |
·原生质体再生系统 | 第22-23页 |
·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 第23页 |
·分生组织再生系统 | 第23-24页 |
·植物天然再生系统 | 第24-25页 |
·植物转化受体再生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 第25-28页 |
·关于转化受体再生技术 | 第25-27页 |
·关于外植体的选择 | 第27-28页 |
·植物转化系统与外源基因的整合及遗传 | 第28-35页 |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整合 | 第28-33页 |
·外源基因的整合 | 第28-30页 |
·转化方法对外源基因结构的影响 | 第30-33页 |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遗传 | 第33-35页 |
·外源基因的遗传传递特点 | 第33-34页 |
·转化方法对外源基因遗传的影响 | 第34-35页 |
2 植物生殖系统基因转化的理论和实践 | 第35-72页 |
·生殖系统基因转化研究的历史渊源 | 第35-4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35-41页 |
·从远缘杂交实验说起 | 第35-37页 |
·从植物育种家的授粉工作说起 | 第37-39页 |
·由小孢子离体培养说起 | 第39页 |
·由种子萌发说起 | 第39-40页 |
·动物学家提出的基因工程策略 | 第40-41页 |
·关于生殖系统基因转化的界定 | 第41-42页 |
·雄配子体为受体的转化 | 第42-53页 |
·转化小孢子离体再生的技术体系 | 第42-43页 |
·花粉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 | 第43-47页 |
·外源基因导入花粉 | 第43-44页 |
·外源基因进入生殖细胞 | 第44-45页 |
·转化后代的获得 | 第45-47页 |
·花粉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 | 第47-53页 |
·研究背景及技术难点 | 第47-48页 |
·外源基因可导入成熟花粉 | 第48-51页 |
·转化花粉具有授粉活力 | 第51-52页 |
·花粉介导法无受体基因型类型的依赖性 | 第52-53页 |
·雌配子体为受体的转化 | 第53-72页 |
·植物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实践 | 第53-58页 |
·花粉管通道法应用概况 | 第53-55页 |
·棉花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成功实例 | 第55-58页 |
·棉花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机理 | 第58-72页 |
·研究背景及技术难点 | 第58-59页 |
·花粉管在雌蕾组织中的生长途径 | 第59-64页 |
·花粉管进入胚珠后的行为 | 第64-66页 |
·外源基因导入时间的确定 | 第66-67页 |
·外源基因经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实验证据 | 第67-71页 |
·外源基因经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理论证明 | 第71-72页 |
3 生殖系统基因转化在基因转化系统研究中的地位 | 第72-95页 |
·生殖系统基因转化的再认识 | 第72-86页 |
·受体细胞易于接受外源基因 | 第72-76页 |
·植物细胞与外源基因导入 | 第72-73页 |
·外源基因进入细胞核 | 第73-75页 |
·核酸酶与外源基因导入 | 第75-76页 |
·受体再生体系是一个成熟的实验体系 | 第76-80页 |
·成熟的实验体系是生物学研究的关键 | 第76-77页 |
·胚胎发育是天然的再生体系 | 第77-78页 |
·生殖细胞是遗传工程的理想受体系统 | 第78-80页 |
·植物生殖系统基因转化技术体系的完善 | 第80-86页 |
·植物种类与技术路线的确定 | 第80-81页 |
·外源基因防酶解策略 | 第81-83页 |
·转化体筛选策略 | 第83-84页 |
·有待讨论的理论问题 | 第84-86页 |
·生殖系统基因转化实验系统的分子生物学意义 | 第86-92页 |
·外源基因的实验分子细胞生物学体系 | 第86-88页 |
·外源基因转化的离体实验生物学体系 | 第88-91页 |
·启动子分析的实验细胞学体系 | 第91-92页 |
·关于生殖基因工程学科建设的设想 | 第92-95页 |
4 结论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个人简历 | 第138-141页 |
博士后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活动 | 第141-142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专著 | 第142-143页 |
永久通信地址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