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1.前言 | 第7-13页 |
·国外对西洋参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 | 第7-8页 |
·国内对西洋参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 | 第8-10页 |
·对西洋参种胚发育和发育阶段的研究 | 第8页 |
·对西洋参种胚发育过程中种子生理生化的研究 | 第8-9页 |
·层积条件及外源激素对西洋参种胚后熟影响的研究 | 第9页 |
·对西洋参种子中萌发抑制物的研究 | 第9-10页 |
·目前西洋参种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立题依据 | 第10页 |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本研究对西洋参种胚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材料 | 第13页 |
·实验设计 | 第13页 |
·1995—1996年度 | 第13页 |
·1995—1996年度 | 第13页 |
·激素的测定 | 第13-14页 |
·乙烯测定 | 第13-14页 |
·其他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14页 |
·酶活性的测定 | 第14-15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14页 |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14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14页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14-1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代谢产物的分析 | 第15页 |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第15页 |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第15页 |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生物大分子分析 | 第15-16页 |
·可溶性蛋白质的分析 | 第15页 |
·核酸的分析 | 第15-16页 |
·同工酶分析 | 第16-17页 |
·电泳样品的制备 | 第16页 |
·凝胶浓度 | 第16页 |
·凝胶板的染色、脱色和保存方法 | 第16-17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17-52页 |
·西洋参果实形成期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7-21页 |
·西洋参果实形成期种子代谢产物的变化 | 第17-18页 |
·西洋参果实形成期种子酶活性的变化 | 第18-19页 |
·西洋参果实形成期种子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19-21页 |
·西洋参种胚后熟(形态后熟和休眠期)期间种子的生理生化 | 第21-29页 |
·西洋参种胚后熟过程中的胚率变化 | 第21页 |
·西洋参种胚后熟过程中种子代谢产物的变化 | 第21-23页 |
·西洋参种胚后熟过程中种子酶活性的变化 | 第23-25页 |
·西洋参种胚后熟过程中种子核酸的变化 | 第25-26页 |
·西洋参种胚后熟过程中种子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26-28页 |
·目前西洋参种子处理的局限性及激素对西洋参种胚发育调控的可能模式 | 第28-29页 |
·外源激素对西洋参种胚形态后熟过程中种子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29-48页 |
·外源激素对西洋参胚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外源激素对西洋参种胚形态后熟过程中种子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30-37页 |
·外源激素对西洋参种胚形态后熟过程中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43页 |
·外源激素对西洋参种胚形态后熟过程中几种同工酶的影响 | 第43-44页 |
·外源激素对西洋参种胚形态后熟过程中种子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44-48页 |
·外源激素和呼吸抑制剂对西洋参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影响 | 第48-51页 |
·外源激素和呼吸抑制剂对西洋参种子胚率的影响 | 第48页 |
·外源激素和呼吸抑制剂对西洋参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关于西洋参种子类型的分析 | 第51-52页 |
4.讨论 | 第52-57页 |
·对西洋参种胚发育过程的重新划分和发育机理的重新评价 | 第52-55页 |
·关于西洋参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52页 |
·对西洋参种胚发育过程中种子生理生化的分析 | 第52-54页 |
·植物激素调控西洋参种胚发育的可能模式 | 第54-55页 |
·关于西洋参与人参种子生理生化之比较 | 第55页 |
·关于西洋参类型的研究 | 第55页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英文摘要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