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口腔科学论文--口腔颌面部外科学论文--口腔颌面部整形外科学论文

内窥镜骨膜下剥离面部年青化手术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4页
第一部分 面部年青化手术的发展历史及当前各种开放式面部上提术的评价第14-28页
 一 面部年青化手术的概念第14页
 二 面部年青化手术的发展第14-25页
  (一) 面部年青化手术发展阶段的划分第14-15页
   1.皮下及SMAS下剥离除皱手术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第15页
   2.骨膜下剥离途径除皱术发展阶段的划分第15页
  (二) 面部年青化手术的发展第15-22页
   1.依据皮下及SMAS下剥离途径划分的各代除皱术的发展第15-19页
    1) 第一代除皱术第15-17页
     (1) 发展阶段第15-16页
      ① 局部皮肤直接切除缝合第15-16页
      ② 老化部位有限剥离,多余皮肤切除缝合第16页
      ③ 广泛皮下剥离除皱术第16页
     (2) 第一代除皱术的特点第16-17页
    2) 第二代除皱术第17页
     (1) 发展阶段第17页
     (2) 方法第17页
     (3) 特点第17页
    3) 第三代除皱术第17-18页
     (1) 发展阶段第17-18页
     (2) 产生背景及方法第18页
     (3) 技术特点第18页
    4) 第四代除皱术第18-19页
     (1) 发展阶段第18页
     (2) 产生背景、理论根据及手术特点第18-19页
   2.骨膜下剥离面部上提术产生和发展第19-22页
    1) 发展阶段进一部划分第19-21页
     (1) 眶上缘骨膜下剥离阶段第19页
     (2) 面中部有限骨膜下剥离阶段第19-20页
     (3) 面部广泛骨膜下剥离阶段第20页
     (4) 冠状切口骨膜下剥离面部上提术第20-21页
    2) 骨膜下除皱术的理论根据第21页
     (1) 老化时组织变化和形态改变理论第21页
     (2) 建立在面部老化形态学理论基础上的手术根据第21页
      ① 解剖学根据第21页
      ② 和传统皮下及SMAS下除皱术的比较第21页
      ③ 骨膜下除皱术的优点第21页
    3) 骨膜下除皱术的特点第21-22页
  (三) 传统除皱术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2-25页
   1.冠状切口导致的并发症第22-24页
    (1) 强头皮骚痒第22页
    (2) 冠状切口后头皮感觉减退第22页
    (3) 脱发第22-23页
     ① 单纯皮下剥离除皱术中发生率第22-23页
     ② 皮下及SMAS下剥离除皱术中发生率第23页
     ③ 骨膜下剥离面部上提术中发生率第23页
    (4) 瘢痕第23页
    (5) 皮肤坏死第23-24页
     ① 单纯皮下剥离除皱术中发生率第23页
     ② 皮下加SMAS下剥离除皱术中发生率第23-24页
   2.与手术创伤有关并发症第24-25页
    (1) 严重肿胀第24页
    (2) 血肿第24页
     ① 单纯皮下剥离除皱术第24页
     ② 皮下和SMAS下剥离除皱术第24页
     ③ 骨膜下剥离面部上提术第24页
    (3) 面神经损伤第24-25页
     ① 单纯皮下剥离除皱术第24页
     ② 皮下及SMAS下剥离除皱术第24-25页
     ③ 骨膜下剥离面部上提术第25页
    (4) 瞬间上唇麻木第25页
   3.讨论和小结第25页
 三 面部年青化手术发展动力因素和趋势第25-28页
  (一) 解剖学发展第25-26页
   1.SMAS概念的提出第26页
   2.面部支持韧带的发现第26页
   3.颞区筋膜结构的分析第26页
   4.面神经分支走行层次和体表投影第26页
   5.小结第26页
  (二) 新仪器、新技术发展和引入面部上提术第26-27页
   1.颅颌面外科技术发展及引入面部上提术第26-27页
   2.内窥镜外科技术引入第27页
  (三) 结论第27-28页
第二部分 内窥镜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第28-33页
 一 面部美容整形外科第28-31页
  (一) 面部上提术第28-31页
   1.手术步骤第28-29页
   2.额部剥离层次第29页
   3.额部上提术的新概念第29页
   4.面部上提术的分类第29-31页
 二 乳房美容整形第31页
  (一) 隆乳术第31页
  (二) 病理检查第31页
  (三) 巨乳缩小第31页
  (四) 乳房固定第31页
  (五) 假体完整性检查第31页
  (六) 隆乳后包膜切除第31页
  (七) 内窥镜下乳房根治,一期乳房再造第31页
 三 腹壁整形第31-32页
 四 内窥镜游离肌瓣或其他移植物切取及其他应用第32页
 五 小结第32-33页
第三部分 整形外科电视内窥镜及手术器械发展第33-40页
 一 内窥镜发展第33-34页
 二 内窥镜电视摄像系统发展第34-36页
  (一) 组成第34页
  (二) 各部件功能第34-35页
   1.耦合器第34页
   2.摄像头第34页
   3.信号转换器第34页
   4.监视器第34-35页
  (三) 光路的形成第35-36页
   1.光源发展第35页
   2.光路形成第35页
   3.摄象机制第35页
   4.优质医用摄像系统应具备标准第35页
   5.发展方向第35-36页
  (四) 摄像系统在内窥镜手术中的作用第36页
 三 内窥镜手术器械发展第36-37页
 四 整形外科中使用的内窥镜及手术器械第37-38页
  (一) 内窥镜发展及目前应用情况第37页
  (二) 电视摄像系统的使用第37页
  (三) 空腔形成器械第37-38页
  (四) 各种骨膜剥离子第38页
  (五) 其他器械第38页
 五 总结第38-40页
第四部分 内窥镜面部年青化手术器械的研制第40-44页
 一 内窥镜的调制第40-41页
 二 原有光电系统利用第41页
 三 原有录象设备利用第41页
 四 形成和维持光学空腔的仪器及其他辅助器械第41-42页
  (一) 内窥镜拉钩第41-42页
  (二) 内窥镜套管第42页
  (三) 各种骨膜剥离子第42页
  (四) 其他辅助器械第42页
 五 讨论和小结第42-44页
第五部分 内窥镜骨膜下剥离面部年青化手术解剖学研究第44-61页
 一 目的和意义第44页
 二 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一) 材料第44-45页
  (二) 方法第45页
 三 结果第45-59页
  (一) 额部、眉间肌肉与老化表现形成及与眶上缘神经血管束关系研究第45-50页
   1.眶上缘肌肉走行与额部皱纹形成关系第45-46页
   2.眶上神经血管束与额部、眉间肌肉关系第46-48页
    (1) 眶上缘神经血管束在额顶部行走两种类型第46-47页
    (2) 眶上缘神经血管束出眶的几种形式第47页
    (3) 眶上神经血管出眶与正中线距离测量第47-48页
   3.讨论与结论第48-50页
    (1) 眶上缘神经血管对额面部上提术的重要性第48-49页
    (2) 额部表情肌在面部老化表现中的作用第49-50页
    (3) 与内窥镜手术有关的结论第50页
  (二) 颞部软组织层次第50-53页
   1.结果第50-52页
    ① 颞浅筋膜层第50-51页
    ② 疏松组织层第51页
    ③ 颞深筋膜浅层第51页
    ④ 颞浅脂肪垫第51-52页
    ⑤ 颞深筋膜深层第52页
    ⑥ 颞深脂肪垫第52页
   2.讨论第52-53页
    (1) 颞部软组织解剖层次及临床意义第52-53页
   3.结论第53页
  (三) 面神经额支在颧弓部位分布和其支配肌肉情况研究第53-57页
   1.解剖和测量方法第53页
   2.结果第53-56页
    1) 颧弓表面面神经额支测量第53页
    2) 跨过颧弓面神经分支统计测量第53-56页
   3.讨论第56-57页
   4.结论第57页
  (四) 多层次剥离除皱术解剖学研究第57-59页
   1.结果第57-58页
   2.讨论第58-59页
 四 解剖总结第59-61页
第六部分 内窥镜骨膜下剥离面部年轻化年青化手术第61-71页
 一 手术适应症和方法选择第61页
 二 术前准备第61页
 三 手术方法和步骤第61-63页
 四 术后处理第63-64页
 五 临床资料第64-68页
 六 典型病例第68-69页
 七 讨论第69-70页
 八 结论第70-71页
第七部分 全文总结第71-73页
论文附图第73-83页
论文照片第83-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包夹聚合法硅基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西洋参种胚发育和休眠与种子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