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大蒜细胞SOD诱导调控与重组野生稻TI基因表达的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前言第14-21页
 植物药物蛋白的药用价值与开发前景第14-19页
  植物药物蛋白的治疗作用与疗效第14-16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第14-15页
   凝集素和毒蛋白第15-16页
   蛋白酶抑制因子第16页
  植物药物蛋白的产品设计与深加工第16-19页
   专一杀伤癌细胞的免疫毒素第16-17页
   多疗效抗过氧化治疗剂第17页
   广谱高效抑菌驱虫药第17-18页
   癌症自我检查与血型速测药盒第18页
   非手术胰腺炎化疗剂第18页
   无激素类副作用的避孕药第18-19页
   安全的中期妊娠引产剂第19页
   促免疫活化和抗衰老护肤用品第19页
   有效治疗皮肤病的药物第19页
 植物药物蛋白的开发策略第19-21页
第一部分 大蒜SOD高效诱导与协同调控第21-94页
 概论第22-38页
  SOD的生化性质与药用价值第22-24页
  SOD研究与开发的意义和策略第24-27页
   SOD的基因工程与基因治疗第24-26页
   SOD的修饰改性与剂型设计第26-27页
   SOD的非肽模拟第27页
  植物SOD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研究现状第27-32页
   基因的组织结构、起源与进化第28-29页
   时空特异表达及其调控第29-30页
   氧化应激诱导表达及其调控第30-32页
    物理应激—光、温、水第30-31页
    化学应激—气、化第31-32页
    生理应激—病、老第32页
  植物细胞信号传导机理的研究进展第32-35页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第35-38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4页
  植物材料第38页
  药品与试剂第38-39页
  仪器设备第39页
  实验方法第39-43页
   大蒜细胞培养第39页
    固体培养第39页
    悬浮培养第39页
   氧化应激诱导第39-40页
    物理应激处理第39-40页
    化学应激处理第40页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0页
    染液配制第40页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绘制第40页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0页
   SOD活力测定第40-41页
    醇液透析第40-41页
    样品中SOD活力测定第41页
   SOD类型鉴别第41-42页
    KCN专一性抑制Cu/ZnSOD的测定第41页
    氯仿-乙醇对FeSOD和MnSOD抑制的测定第41-42页
   CAT活力测定第42页
    CAT浓度标准曲线绘制第42页
    CAT诱导、离体抑制及其活力测定第42页
   POD活力测定第42-43页
   H_2O_2浓度水平测定第43页
  数据分析第43-44页
 结果第44-87页
  物理应激对大蒜培养细胞SOD的诱导第44-60页
   冷胁迫对培养细胞SOD的诱导第44-50页
    光照冷胁迫对SOD的诱导及其蛋白质合成动态第44-46页
    淹水、光照冷胁迫对SOD的诱导及其蛋白质合成动态第46-47页
    变温冷胁迫对SOD的诱导及其蛋白质合成动态第47-49页
    冷胁迫细胞恢复正常培养温度后SOD活力的变化第49-50页
   热休克对培养细胞SOD的诱导第50-56页
    光照对SOD热休克诱导及其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50-52页
    淹水与光照对SOD热休克诱导及其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52-53页
    间隙热休克对SOD诱导及其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53-55页
    热休克细胞处于正常培养温度下SOD活力的变化第55-56页
   KCN对物理应激诱导SOD活力的影响第56-58页
    冷胁迫诱导SOD对KCN的敏感性第56-57页
    热休克诱导SOD对KCN的敏感性第57-58页
   小结第58-60页
  化学应激对大蒜培养细胞SOD的诱导第60-75页
   化学诱导剂对培养细胞SOD诱导的动力学第60-65页
    水杨酸浓度及处理时间与SOD活力的关系第60-62页
    亚硫酸钠浓度与SOD活力的关系第62-63页
    甲基紫精浓度与SOD活力的关系第63页
    甲基萘醌浓度与SOD活力的关系第63-64页
    亚甲基蓝浓度与SOD活力的关系第64-65页
   化学诱导剂对离体SOD活力及其测定体系的影响第65-69页
    水杨酸对无细胞抽提液SOD活力的影响第65-66页
    水杨酸对肾上腺素自氧化的影响第66页
    亚硫酸钠对肾上腺素自氧化的影响第66-67页
    甲基紫精对肾上腺素自氧化的影响第67-68页
    甲基萘醌对肾上腺素自氧化的影响第68页
    亚甲基蓝对肾上腺素自氧化的影响第68-69页
   水杨酸对物理应激反应的累加效应第69-70页
    水杨酸与冷胁迫的互作第69页
    水杨酸与热休克的互作第69-70页
   水杨酸诱导SOD同工酶的分类第70-71页
   水杨酸对蛋白质合成动态的影响第71-73页
    水杨酸浓度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第71-72页
    水杨酸处理时间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第72-73页
   小结第73-75页
  氧化应激早期应答信号及其传导第75-82页
   氧化应激对胞外H_2O_2水平的影响第75页
   氧化应激时胞外POD活力的早期变化第75-76页
   氧化应激时胞内外POD活力的比较第76-77页
    冷胁迫过程中胞内外POD活力的消长第76-77页
    水杨酸处理时胞内外POD活力的消长第77页
   H_2O_2水平对胞外POD活力的影响第77-79页
    甲基紫精作用下胞外POD活力的变化第77-78页
    硫脲作用下胞外POD活力的变化第78-79页
   H_2O_2水平对胞内CAT活力的影响第79-81页
    水杨酸处理对离体CAT活力的影响第79-80页
    半胱氨酸处理时胞内CAT活力的变化第80-81页
   小结第81-82页
  氧化应激信号模拟与抗氧化酶的诱导调控第82-87页
   外源H_2O_2对SOD与POD活力的诱导第82-83页
    H_2O_2诱导的胞内外POD活力的变化第82页
    H_2O_2诱导的胞内SOD活力的变化第82-83页
   谷胱甘肽在SOD诱导调控中的作用第83-85页
    GSSG对SOD活力的影响第83-84页
    GSSG/GSH对SOD活力的影响第84-85页
   辅酶Ⅱ在SOD诱导调控中的作用第85-86页
    NADP对SOD活力的影响第85-86页
    G6P对SOD活力的影响第86页
   小结第86-87页
 讨论第87-94页
  多因一效:氧化应激引发H_2O_2的持续生成第87-90页
   胞外H_2O_2水平骤升是细胞氧化应激的共同特征第87-88页
   胞外POD活力剧增是细胞氧化应激的敏感标志第88-89页
   CAT可能是胞外氧化应激强度“感受器”与胞内H_2O_2水平“调节器”第89-90页
  一因多效:H_2O_2介导抗氧化酶的协同合成第90-94页
   各种氧化应激因素的诱导模式既基本相同又有差异第90-91页
   外源H_2O_2可模拟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应答第91-92页
   磷酸化/脱磷酸化循环构成了氧化应激信号传导通路的基本轮廓第92-94页
第二部分 野生稻TI基因体外重组与异源表达第94-126页
 概论第95-100页
  TI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第96-97页
   转基因抗虫植物培育与生物检测第96页
   TI基因在微生物细胞中的表达第96-97页
  TI基因的分子进化及其超基因家族第97页
  植物TI的药用价值与开发前景第97-98页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第98-100页
 材料与方法第100-106页
  菌种和质粒第100页
  药品和试剂第100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100页
  实验方法第100-104页
   质粒提取与纯化第100-101页
   DNA序列分析第101-102页
   限制酶消化、酶切片段回收与连接第102页
   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第102-103页
   重组质粒鉴定第103页
   基因诱导表达第103页
   SDS-PAGE分析第103页
   表达产物的TI活力测定第103-104页
  数据分析第104-106页
 结果与讨论第106-126页
  野生稻TI基因的DNA序列分析与分子进化距离估计第106-120页
   TI基因全序列测定第106-107页
   TI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展示第107-112页
    野生稻与栽培稻TI及其它植物TI的同源分析第107-108页
    野生稻TI与其它植物蛋白质的同源分析第108-111页
    植物与动物及人TI的同源分析第111-112页
   植物TI基因的分子进化参数第112-115页
    氨基酸变异率(Var值)分析第112-113页
    核苷酸替换率(Knuc值)分析第113-114页
    分子进化树的构建第114-115页
   种子贮藏蛋白同源家族及其分类系统第115-120页
    种子贮藏蛋白同源家族第115-116页
    种子贮藏蛋白的进化距离第116-117页
    种子贮藏蛋白的系统分类第117-120页
  重组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与活性融合多肽诱导合成第120-125页
   TI基因的亚克隆与重组克隆的鉴定第120-122页
    重组克隆的初步筛选第121页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第121-122页
   工程菌的表达与检测第122-125页
    融合多肽的SDS-PAGE图谱第122-124页
    表达产物的TI活力第124-125页
  小结第125-126页
总结与展望第126-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附录第138-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8-14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第140页
 课外科技活动获奖论文简介第140-142页
缩略词第142-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玫瑰茄高产细胞系的筛选及促进产物积累的研究
下一篇:烷基多苷及氰乙基淀粉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