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挠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及刚构桥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6页 |
·目前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存在的主要病害 | 第16-18页 |
·目前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挠度控制方法及不足 | 第18-1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梁桥挠度影响 | 第21-35页 |
·概述 | 第21页 |
·混凝土徐变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混凝土徐变机理 | 第21-23页 |
·混凝土徐变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混凝土徐变理论及计算方法 | 第24-30页 |
·徐变理论、加载龄期与徐变系数的关系 | 第24-26页 |
·徐变系数比较 | 第26-29页 |
·徐变计算模型的比较 | 第29-30页 |
·混凝土加载龄期和荷载对徐变挠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加载龄期对徐变挠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施工过程中挂篮重量对徐变挠度的影响 | 第31页 |
·超重对徐变挠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汽车荷载长期效应对徐变挠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预应力效应及合龙方式对挠度的影响 | 第35-50页 |
·概述 | 第35页 |
·长束预应力损失 | 第35-41页 |
·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 | 第36-38页 |
·参数u、k 取值讨论 | 第38-40页 |
·模型计算分析 | 第40-41页 |
·纵向预应力损失对挠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概述 | 第41页 |
·顶板悬臂施工束和底板预应力束的部分失效 | 第41-42页 |
·模型计算分析 | 第42页 |
·竖向预应力损失对挠度的影响 | 第42-48页 |
·概述 | 第42-43页 |
·竖向预应力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竖向预应力损失及其影响 | 第44-46页 |
·竖向预应力对挠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模型计算分析 | 第47-48页 |
·合龙方法对长期下挠的影响研究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大跨径预应力砼梁桥挠度控制的方法研究 | 第50-64页 |
·概述 | 第50页 |
·平寨特大桥概况 | 第50-51页 |
·长期挠度控制研究及方法分析 | 第51-56页 |
·规范对预拱度设置的规定 | 第52-53页 |
·预应力的长期效应讨论 | 第53-54页 |
·设置成桥预拱度的经验曲线分配法 | 第54-55页 |
·合理预拱度的设置 | 第55-56页 |
·短期挠度控制方法 | 第56-63页 |
·挂篮变形挠度的计算 | 第57-59页 |
·预应力束张拉效应对短期挠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施工临时荷载和温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线形控制结果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控制梁桥下挠的方法研究 | 第64-83页 |
·概述 | 第64页 |
·恒载弯矩平衡法 | 第64-65页 |
·顶板束控制跨中长期下挠 | 第65-73页 |
·顶板束控制跨中长期下挠依据 | 第65-66页 |
·重配顶板束研究 | 第66-69页 |
·重配顶板束后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底板后期束控制跨中长期下挠 | 第73-77页 |
·增加跨中底板束控制跨中长期下挠 | 第73-74页 |
·张拉不同位置底板束的比较 | 第74-75页 |
·张拉底板后期束时间的研究 | 第75-76页 |
·跨中底板后期束张拉数量的讨论 | 第76-77页 |
·优化合龙预顶力控制跨中下挠 | 第77-79页 |
·合龙预顶力的必要性 | 第77-78页 |
·预顶力优化计算 | 第78-79页 |
·临时斜拉索辅助合龙控制跨中下挠的设想 | 第79-82页 |
·斜拉索和塔柱的构造 | 第79-80页 |
·塔柱高度和索力的关系 | 第80页 |
·塔柱每侧拉索对数的讨论 | 第80-81页 |
·临时斜拉索和塔柱的设计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 A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