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灰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4页 |
1.灰霉病害的发生 | 第11页 |
2.灰葡萄孢寄主范围 | 第11页 |
3.灰葡萄孢属的分类 | 第11-12页 |
4.致病力的分化 | 第12页 |
5.抗药性的分化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福建省烟草灰霉病发生特点与病原鉴定 | 第1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灰霉菌株的来源 | 第14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4页 |
·灰霉病病害的症状描述 | 第14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14-15页 |
·病原菌致病性的测定 | 第15页 |
·病斑的扩展 | 第15-16页 |
·病原的鉴定 | 第16页 |
·不同菌株菌落形态的测定 | 第16页 |
·不同菌株孢子形态的测定 | 第16页 |
·不同菌株分生孢子梗形态的测定 | 第16页 |
·不同菌株菌核形态的测定 | 第16页 |
·对烟草不同部位的致病力 | 第16-17页 |
·寄主范围的测定 | 第17页 |
·交叉接种 | 第17页 |
·致病力分化的测定 | 第17页 |
·品种抗性测定 | 第17-18页 |
·供试烟草品种 | 第17-18页 |
·接种方法 | 第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48页 |
·病害的发生特点 | 第18页 |
·病害的症状描述 | 第18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18-21页 |
·病斑的扩展 | 第21-22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22-40页 |
·菌落形态的描述 | 第22页 |
·菌株孢子形态的测定 | 第22-28页 |
·菌株分生孢子梗形态的测定 | 第28-33页 |
·菌株菌核形态的测定 | 第33-35页 |
·PSA 培养基上菌株菌核形态的测定 | 第35-39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9-40页 |
·烟草灰霉病原菌种群的划分 | 第40页 |
·病原菌的致病力 | 第40-41页 |
·病原菌对不同部位叶片的致病力 | 第40-41页 |
·病原菌对烟草不同部位的致病力 | 第41页 |
·寄主范围的测定 | 第41-42页 |
·交叉接种 | 第42-43页 |
·烟草灰葡萄孢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研究 | 第43-46页 |
·烟草灰葡萄孢不同菌株对烟草叶片致病力分化的测定 | 第43-44页 |
·不同地区烟草灰葡萄孢的致病力差异 | 第44-45页 |
·同一地区烟草灰葡萄孢的致病力差异 | 第45页 |
·同一烟田和同一叶片的不同灰葡萄孢的致病力差异 | 第45-46页 |
·灰霉病原菌对不同烟草品种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 第46-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2页 |
·烟草灰霉病发生的新特点 | 第48页 |
·烟草病原菌致病力的变化 | 第48页 |
·烟草病原菌的侵染 | 第48-49页 |
·供试菌株的形态差异 | 第49页 |
·同一地区菌株形态的多样性 | 第49页 |
·地缘相近的菌株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49-50页 |
·烟草灰霉病原菌致病力的分化 | 第50页 |
·病原菌致病力与培养性状的关系 | 第50-51页 |
·烟草品种的抗性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 第52-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材料 | 第52页 |
·供试菌株 | 第52页 |
·基础培养基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的影响 | 第52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的影响 | 第52页 |
·不同碳氮比(C/N)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的影响 | 第53页 |
·不同 pH 值对病原菌菌丝的影响 | 第53页 |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的影响 | 第53页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不同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不同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5-57页 |
·不同 C/N 比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7-59页 |
·不同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 pH 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光照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61-6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