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主要参数符号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铜的概述 | 第12-15页 |
·铜的简介 | 第12-13页 |
·铜的应用 | 第13-15页 |
·铜的腐蚀与氧化 | 第15-26页 |
·铜在大气中的腐蚀 | 第15-18页 |
·铜在高温空气中的氧化 | 第18-25页 |
·微细铜粉空气氧化的特性 | 第25-26页 |
·铜粉的表面改性方法 | 第26-38页 |
·表面转化技术 | 第26-27页 |
·表面包覆技术 | 第27-38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微细铜粉的空气氧化研究 | 第40-66页 |
·引言 | 第4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微细铜粉的空气氧化历程模型 | 第41-49页 |
·微细铜粉中低温空气氧化历程 | 第41-44页 |
·微细铜粉中温空气氧化历程 | 第44-48页 |
·微细铜粉高温空气氧化过程 | 第48-49页 |
·微细铜粉空气氧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结果拟合 | 第49-64页 |
·微细铜粉中低温空气氧化动力学 | 第49-58页 |
·微细铜粉中温空气氧化动力学 | 第58-62页 |
·微细铜粉高温空气氧化动力学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非催化聚苯胺包覆改性 | 第66-91页 |
·引言 | 第66页 |
·直接包覆法 | 第66-71页 |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页 |
·预处理包覆法 | 第71-90页 |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催化氧化聚苯胺包覆改性 | 第91-111页 |
·引言 | 第91页 |
·实验部分 | 第91-92页 |
·实验材料 | 第91页 |
·实验仪器 | 第91-92页 |
·实验方法 | 第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9页 |
·产物形貌分析 | 第92-98页 |
·产物成分检测 | 第98-103页 |
·产物热性能检测 | 第103-108页 |
·包覆过程分析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氧化铁包覆改性 | 第111-119页 |
·引言 | 第111页 |
·实验部分 | 第111-113页 |
·实验材料 | 第111-112页 |
·实验仪器 | 第112页 |
·实验步骤 | 第112-11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8页 |
·产物形貌与结构 | 第113-114页 |
·产物成分分析 | 第114-115页 |
·产物热稳定性能 | 第115-116页 |
·核壳复合物形成过程 | 第116-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KSCN溶液处理改性 | 第119-132页 |
·引言 | 第119页 |
·实验部分 | 第119-120页 |
·实验材料 | 第119-120页 |
·实验仪器 | 第120页 |
·实验方法 | 第1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1页 |
·产物热性能检测 | 第120-126页 |
·产物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126-128页 |
·产物成分检测 | 第128-130页 |
·反应过程分析 | 第130-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铜粉空气氧化行为及动力学 | 第132页 |
·聚苯胺包覆改性 | 第132-134页 |
·氧化铁包覆改性 | 第134页 |
·KSCN溶液处理改性 | 第13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6页 |
附录1 150~300℃铜粉空气氧化动力学模拟程序 | 第146-149页 |
附录2 250~400℃铜粉空气氧化动力学模拟程序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