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式立交间距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互通式立交的标准间距 | 第14-26页 |
| ·统计计算 | 第14-23页 |
| ·国外相关资料分析 | 第23-24页 |
| ·综合分析结果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 | 第26-84页 |
| ·间距的构成 | 第26-28页 |
| ·互通式立交的构造长度 | 第28-45页 |
| ·模型分析 | 第29-38页 |
| ·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 ·采用值 | 第39-45页 |
| ·独立的互通式立交相邻最小间距 | 第45-51页 |
| ·标志设置所需要的长度 | 第47页 |
| ·由标志确定的最小间距 | 第47-48页 |
| ·由对直行交通的影响长度确定 | 第48-51页 |
| ·综合分析取值 | 第51页 |
| ·以辅助车道相连的互通式立交 | 第51-76页 |
| ·交织区的构成 | 第53-54页 |
| ·交织长度的计算方法 | 第54-59页 |
| ·计算设定的基本数据 | 第59-63页 |
| ·交织长度的计算 | 第63-75页 |
| ·综合分析结论 | 第75-76页 |
| ·以集散道路相连的互通式立交 | 第76-78页 |
| ·国外资料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 ·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 | 第78-80页 |
| ·流入流出匝道最小间距 | 第80页 |
| ·国内调研资料分析 | 第80-81页 |
| ·综合分析结论 | 第81-84页 |
| 第四章 互通式立交的最大间距 | 第84-89页 |
| ·调查资料的分析 | 第84-85页 |
| ·最大间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85-87页 |
| ·公路维修、管理的需要 | 第85-87页 |
| ·错过出口车辆折返的需要 | 第87页 |
| ·其他折返措施 | 第87页 |
| ·综合分析结果 | 第87-8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展望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