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1 引言 | 第11-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 ·新时期城市发展的现实背景 | 第12页 |
| ·理论背景 | 第12-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 | 第18-20页 |
|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第19-20页 |
| 2 城市空间重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解析 | 第20-34页 |
| ·城市空间重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 ·城市空间重构的概念、特征 | 第20-21页 |
| ·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国内外城市空间重构模式及机理 | 第24-26页 |
| ·城市空间重构的不同模式 | 第24页 |
| ·城市空间重构模式机理 | 第24-26页 |
| ·城市空间重构多重效应的经济学理论 | 第26-32页 |
| ·传统空间经济理论的解释 | 第26-29页 |
| ·城市空间重构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 ·城市空间重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条件 | 第32-34页 |
| ·城市集聚力的有效扩张 | 第32页 |
| ·交通干线具备潜在的高经济性 | 第32-33页 |
| ·空间拓展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 第33-34页 |
| 3 城市空间重构对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分析 | 第34-42页 |
|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动对土地价值和土地产出效率的影响 | 第34-37页 |
| ·城市土地区位选择对竞租曲线形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对土地产出能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对城市土地价值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城市投资空间重构对厂商选址和均衡生产的影响 | 第37-40页 |
| ·企业郊区迁移的效益分析 | 第38页 |
| ·开发区企业效益分析 | 第38-40页 |
| ·城市就业空间重构对劳动力区位过程和居民效用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城市就业空间重构特征 | 第40页 |
| ·就业区位与居民效用均衡 | 第40-42页 |
| 4 城市空间重构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分析 | 第42-46页 |
| ·城市空间重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 ·城市空间重构对就业增长的推动效应分析 | 第43页 |
| ·城市空间重构对居民收入提高的推动效应分析 | 第43-46页 |
| 5 济南与青岛城市空间重构特征对比 | 第46-67页 |
| ·研究范围 | 第46-51页 |
| ·研究区域界定 | 第46-49页 |
| ·城市空间重构的圈层划分 | 第49-51页 |
| ·济南与青岛城市空间重构时空特征的定量比较 | 第51-67页 |
| ·城市总体布局和空间重构模式对比 | 第51-53页 |
| ·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对比 | 第53页 |
| ·城市土地扩展测量及特征对比 | 第53-58页 |
|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模式对比 | 第58-64页 |
| ·城市生产力空间分布变动模式对比 | 第64-67页 |
| 6 济南与青岛城市空间重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 | 第67-76页 |
| ·城市空间扩展与经济增长的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第68-70页 |
| ·城市用地增长规模的效益分析 | 第70-72页 |
| ·城市用地增长结构的效益分析 | 第72-73页 |
| ·城市空间重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建模 | 第73-76页 |
| ·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73-74页 |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74-75页 |
| ·模型形式推导和讨论 | 第75-7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81页 |
| ·基本结论 | 第76-77页 |
| ·城市空间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77-79页 |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9-81页 |
| 注释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附表1 | 第84-85页 |
| 附表2 | 第85-86页 |
| 附表3 | 第86-8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