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植物生理生态学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重金属锌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重金属锌的作用 | 第18页 |
·锌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18-19页 |
·锌与光合作用 | 第19页 |
·锌与叶绿素荧光 | 第19页 |
·植物中锌的含量与分布 | 第19-20页 |
·阴离子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阴离子养分研究的历史沿革 | 第20页 |
·硫酸根 | 第20-21页 |
·硝酸根 | 第21页 |
·氯离子 | 第21-22页 |
·研究物种的背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形态学特征 | 第23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光合生理特征 | 第23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叶绿素荧光特征 | 第23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对锌的吸收特性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实验条件 | 第24页 |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形态学特征 | 第25页 |
·光合生理特征 | 第25-26页 |
·叶绿素荧光特征 | 第26页 |
·锌吸收特性 | 第26页 |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56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形态学特征 | 第28-36页 |
·株高 | 第28-29页 |
·叶面积 | 第29-30页 |
·根长和根系耐性指数 | 第30-32页 |
·根、果实、地上和总生物量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光合生理特征 | 第36-45页 |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36-38页 |
·光响应曲线变化 | 第38-40页 |
·拔节期光合特征 | 第40页 |
·开花期光合特征 | 第40-41页 |
·蜡熟期光合特征 | 第41-42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叶绿素荧光特征 | 第45-52页 |
·有效量子产量和电子传递速率日变化 | 第45-47页 |
·拔节期荧光参数特征 | 第47-48页 |
·开花期荧光参数特征 | 第48-49页 |
·蜡熟期荧光参数特征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对锌的吸收特性 | 第52-56页 |
·不同浓度锌胁迫下玉米对锌的吸收特性 | 第52-53页 |
·不同锌化合物处理的玉米对锌的吸收特性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60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形态学特征 | 第56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光合生理特征 | 第56-57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的叶绿素荧光特征 | 第57页 |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化合物胁迫下玉米对锌的吸收特性 | 第57-58页 |
·建议 | 第58-60页 |
·对农田施肥和污水灌溉的建议 | 第58-59页 |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