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历史的栖居--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历史性存在”筑造思考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20页
   ·命题的解释第8-9页
     ·命题之说第8页
     ·历史栖居之说第8页
     ·筑造之说第8-9页
   ·命题产生的背景第9-16页
     ·缘起第9-10页
     ·研究现状第10-15页
     ·命题的现实意义第15-16页
   ·命题的内容、基本方法及论文创新点说明第16-19页
     ·内容第16-17页
     ·基本方法第17-18页
     ·论文创新点第18-19页
   ·论文框架第19-20页
第一章 背景理论的思辨第20-36页
   ·与本命题相关的现象学思想第20-27页
     ·现象学综述第20-22页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第22-23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大道”第23-24页
     ·梅洛·庞蒂——知觉与历史第24-25页
     ·伽达默尔——融合的解释第25-26页
     ·德里达——结构与解构第26-27页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第27-30页
     ·中国传统哲学概述第27-28页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象学的对话第28-30页
   ·与本命题相关的城市与建筑理论第30-34页
     ·阿尔多·罗西——理性与类型第30-31页
     ·文丘里——复杂性与符号性第31页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与场所精神第31-32页
     ·斯蒂文·霍尔——锚固与知觉第32-33页
     ·卡洛·斯卡帕——现代回归历史第33-34页
   ·本章小结:潜移默化的“现象”第34-36页
第二章 基于哲学层面的“历史性存在”思考第36-52页
   ·当下的危机第36-38页
     ·存在与历史的遗忘第36-37页
     ·科学与哲学的危机第37-38页
   ·存在的回归第38-40页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奠基第38页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第38-39页
     ·“Ereignis”——回归存在的澄明之域第39-40页
   ·历史的阐释第40-42页
     ·此在——首要的历史性第40-41页
     ·历史——此在生活的中介第41-42页
   ·历史性存在的通达与保有第42-50页
     ·通达的准备——对于偏见与无偏见的解说第42-43页
     ·开启通达之路——诗与思第43-45页
     ·通达中的本质直观——知觉与解释第45-48页
     ·历史性存在的保有——栖居与筑造第48-50页
   ·本章小结:在途中的“历史性存在”第50-52页
第三章 基于历史街区层面的“历史性存在”筑造思考第52-82页
   ·现象学视角下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反思第52-57页
     ·对历史街区解释的解读第52-53页
     ·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方式的解读第53-55页
     ·对历史街区的再次解释第55-57页
   ·差异的存在——关于历史性街区的对话第57-67页
     ·场所与非场所第58-60页
     ·身体筑造与视觉图象第60-64页
     ·表达意义与显现意义第64-67页
   ·视域融合——一种“弱势”历史街性区筑造的模式第67-78页
     ·“弱势”的由来第68-70页
     ·视域融合下的弱势历史性街区第70-78页
   ·现实筑造的可能性——昨天和今天的恳请第78-80页
     ·一个遥远的恳请第79-80页
     ·一个今日的恳请第80页
   ·本章小结:晃摆中的“历史性存在”筑造第80-82页
第四章 当前中国“历史性存在”筑造思考第82-109页
   ·现象学视角下对中国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反思第82-85页
     ·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的解读第82-84页
     ·“弱势”历史性街区的筑造对当前中国的意义第84-85页
   ·中国“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基础第85-92页
     ·传统文化基础第85-88页
     ·传统建筑理念基础第88-92页
   ·中国“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特点第92-96页
     ·和谐的秩序第92-94页
     ·含蓄的内向第94-95页
     ·细腻感情的融入第95-96页
   ·当前中国“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示例与分析第96-107页
     ·北京德胜尚城第96-101页
     ·苏州博物馆新馆第101-105页
     ·其他点滴的启示第105-107页
   ·本章小结:传统不在审美而在运用第107-109页
结语:“家”与家的共同回归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鱼文化思维
下一篇:我国既有办公建筑可持续性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