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导言 | 第8-14页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 助学贷款的困境 | 第8页 |
2. 大学生信用的作用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二、我国个人信用的概况 | 第14-26页 |
(一) 个人信用的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1. 信用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个人信用的概念 | 第15页 |
3. 个人信用制度的内容及其功能 | 第15-17页 |
(二) 个人信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9页 |
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9-20页 |
(三) 我国个人信用的现状 | 第20-23页 |
1. 居民信用观念淡薄 | 第20-21页 |
2. 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且发展步伐较为缓慢 | 第21-23页 |
(四) 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作用 | 第23-26页 |
1. 个人信用是打造社会诚信的基础 | 第23页 |
2.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3-24页 |
3. 建立个人信用有利于改善我国银行资产结构,降低金融风险 | 第24-25页 |
4.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 第25-26页 |
三、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概况 | 第26-33页 |
(一) 助学贷款的内涵、特征及政策 | 第26-29页 |
1. 助学贷款的内涵 | 第26页 |
2. 助学贷款的特征与政策 | 第26-29页 |
(二) 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29-31页 |
(三) 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缺失产生的原因 | 第31-33页 |
1. 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31页 |
2. 助学贷款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 第31-33页 |
四、大学生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制度构建 | 第33-47页 |
(一) 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 | 第33-35页 |
1.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法规 | 第33-34页 |
2. 制定专门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法规 | 第34-35页 |
(二) 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 第35-37页 |
1.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含义和内容 | 第35页 |
2.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特点 | 第35-36页 |
3. 建立信用档案的程序 | 第36-37页 |
4. 学校、银行、企业(单位)三方合作,充分利用信用档案 | 第37页 |
(三) 大学生信用评级方法 | 第37-39页 |
1. 锚定行为评分法 | 第37-38页 |
2. 手机缴费系统评级法 | 第38-39页 |
(四) 建立助学贷款风险转嫁机制 | 第39-44页 |
1. 建立适当的担保机制 | 第40-41页 |
2. 将助学贷款保险化,与保险公司合作 | 第41-42页 |
3. 将助学贷款证券化 | 第42-44页 |
4. 推行生源地贷款 | 第44页 |
(五) 学校加强学生,老师信用制度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 第44-47页 |
1.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强调道德标准 | 第44页 |
2. 对直接参与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贷款前,后期的培训 | 第44-45页 |
3. 普及法律方面有关信用的知识 | 第45-47页 |
五、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件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