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菌种改良的方法 | 第9-15页 |
·诱变育种 | 第9页 |
·基因重组育种 | 第9-11页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1-15页 |
·原生质体技术在微生物菌种改良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原生质体再生育种 | 第15-16页 |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 第16页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第16-19页 |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9-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秦岭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再生和诱变育种 | 第21-3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菌种 | 第21页 |
·培养基和溶液 | 第21-22页 |
·试剂 | 第22页 |
·仪器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秦岭链霉菌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 | 第24页 |
·秦岭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育种 | 第24-25页 |
·秦岭链霉菌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结果 | 第25页 |
·秦岭链霉菌原生质体的NTG 诱变结果 | 第25-26页 |
·秦岭链霉菌原生质体的热处理结果 | 第26-27页 |
·高效价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27页 |
·菌株R-72、NTG-1 和H30-7 与秦岭链霉菌的抗细菌活性比较 | 第27-28页 |
·菌株R-72、NTG-1 和H30-7 与秦岭链霉菌的抗真菌活性比较 | 第28页 |
·菌株R-72、NTG-1 和H30-7 的链丝菌素F 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关于筛选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关于原生质体再生与诱变育种 | 第30页 |
·关于菌株发酵产物中抑菌成分的检测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秦岭链霉菌和链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 第31-4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菌种 | 第31页 |
·培养基和溶液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仪器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菌株 Str2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结果 | 第33页 |
·原生质体的灭活结果 | 第33-34页 |
·融合子的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 第34-35页 |
·融合子F-47 的遗传稳定性 | 第35页 |
·融合子F-47 与出发菌株的抗细菌活性比较 | 第35页 |
·融合子F-47 与出发菌株的抗真菌活性比较 | 第35-36页 |
·融合子F-47 的链丝菌素F 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融合子F-47 与出发菌株的培养特征比较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关于灭活双亲原生质体融合 | 第38页 |
·关于融合菌株F-47 | 第38-39页 |
·关于抑菌活性成分的检测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