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关注范围,待解的问题 | 第10-11页 |
二 几个名词的辨析:“沙龙”、“地下”、“民间”、“前朦胧诗” | 第11-14页 |
三 文学口述史:必要与可能 | 第14-16页 |
四 思路与方法,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上篇 “前朦胧诗”的历史与发生学考察 | 第18-116页 |
第一章 “X小组”和“太阳纵队” | 第18-41页 |
第一节 “X小组”与郭世英、张鹤慈 | 第18-30页 |
第二节 “太阳纵队”与张郎郎 | 第30-41页 |
第二章 文革中的知青诗歌活动——以“白洋淀诗歌群落”为关注中心 | 第41-68页 |
第一节 革命:激情、想象与幻灭 | 第41-47页 |
第二节 青春、爱情:“抒情年华” | 第47-54页 |
第三节 读书与交流:精神启蒙、共同成长 | 第54-68页 |
第三章 社会变革期的异军突起——《今天》(1978—1980)诗人群与文学杂志 | 第68-98页 |
第一节 在时代的乱局中出现 | 第69-76页 |
第二节 作品讨论会与诗歌朗诵会 | 第76-81页 |
第三节 众多的默默奉献者 | 第81-89页 |
第四节 停刊:“结束或开始” | 第89-98页 |
第四章 “前朦胧诗”的文化生态 | 第98-116页 |
第一节 “前朦胧诗”的发生因素 | 第98-106页 |
第二节 “前朦胧诗”的“亚文化”空间 | 第106-116页 |
下篇 “前朦胧诗”的文化与美学研究 | 第116-182页 |
第五章 60 年代后期的写作者:食指 | 第116-128页 |
第一节 “两个”食指:在“政治”和“个人”的两端 | 第116-123页 |
第二节 “一种”精神:观念与技艺的共同自律 | 第123-128页 |
第六章 “白洋淀诗群”主要诗人 | 第128-153页 |
第一节 根子:“末日”的预言 | 第128-134页 |
第二节 多多:“异邦”的想象 | 第134-141页 |
第三节 江河:向“史诗”迈进 | 第141-147页 |
第四节 林莽:“寂静中的火焰” | 第147-153页 |
第七章 《今天》双子星:北岛与芒克 | 第153-167页 |
第一节 北岛:怀疑与反抗 | 第153-160页 |
第二节 芒克:“自然之子” | 第160-167页 |
第八章 “前朦胧诗”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变革 | 第167-182页 |
第一节 “前朦胧诗”与红色主流诗歌 | 第167-171页 |
第二节 “前朦胧诗”与外来文学资源的影响 | 第171-176页 |
第三节 “前朦胧诗”在新诗发展的流脉中 | 第176-182页 |
余论 “前朦胧诗”与文学史“叙述” | 第182-186页 |
附录 部分访谈整理 | 第186-268页 |
1、张新华访谈 | 第186-194页 |
2、牟敦白访谈 | 第194-198页 |
3、王东白访谈 | 第198-200页 |
4、徐浩渊访谈 | 第200-215页 |
5、鲁双芹访谈 | 第215-224页 |
6、张寥寥访谈 | 第224-227页 |
7、宋海泉访谈 | 第227-241页 |
8、林莽访谈 | 第241-256页 |
9、芒克访谈 | 第256-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268-272页 |
后记 | 第272-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