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稻壳类木质纤维素原料概况 | 第11-13页 |
|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能简介 | 第11页 |
|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主要组成与结构 | 第11-12页 |
| ·稻壳的组成与结构 | 第12-13页 |
| ·稻壳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稻壳中粗纤维的开发利用 | 第13-15页 |
| ·稻壳中灰分的开发和利用 | 第15-17页 |
| ·稻壳的其他利用途径 | 第17-18页 |
| ·稻壳类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物理预处理法 | 第18-19页 |
| ·化学预处理法 | 第19-20页 |
| ·其它预处理法 | 第20-21页 |
| ·生物预处理 | 第21页 |
| ·多种方法综合处理 | 第2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稻壳酶解效果的比较研究 | 第23-35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实验材料和所用仪器 | 第23-24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 ·实验方案 | 第24-26页 |
| ·预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 ·纤维素 CMC 酶活的测定 | 第25页 |
| ·酶解反应 | 第25-26页 |
| ·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6页 |
| ·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稻壳各组分测定 | 第26页 |
| ·酶解得率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 ·稻壳组分的测定结果 | 第26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 ·稀碱预处理后的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稀酸预处理后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 ·蒸煮处理后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微波及爆米花机处理后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爆米花机协同酸/碱处理后酶解结果 | 第31页 |
| ·微波协同酸/碱处理后酶解结果 | 第31页 |
|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稻壳酶解效果及其优缺点的比较(见表 2-2) | 第31-32页 |
| ·不同预处理电镜效果图对比分析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协同 NAOH 溶液预处理稻壳工艺研究 | 第35-46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所用材料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试剂 | 第35-36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原料预处理 | 第36-37页 |
| ·酶解反应 | 第37页 |
| ·还原糖及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 ·酶解得率计算公式 | 第37页 |
| ·微波协同 NaOH 溶液处理稻壳单因素试验 | 第37页 |
| ·微波协同 NaOH 溶液处理稻壳响应面试验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 ·不同处理后稻壳的酶解得率 | 第38页 |
| ·微波协同 NaOH 溶液处理稻壳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8-40页 |
|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协同 NaOH 溶液处理稻壳工艺 | 第40-45页 |
| ·验证试验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稻壳中木聚糖的提取工艺 | 第46-57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试剂 | 第46-47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稻壳预处理 | 第47页 |
| ·木聚糖提取工艺流程 | 第47-48页 |
| ·木聚糖含量测定 | 第48页 |
| ·稻壳各组分测定 | 第48页 |
| ·NaOH 提取木聚糖单因素试验 | 第48页 |
| ·氢氧化钠溶液提取木聚糖响应面试验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木糖标准曲线 | 第49页 |
| ·不同预处理后木聚糖的提取率比较 | 第49-50页 |
| ·单因素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 ·响应面法优化氢氧化钠提取木聚糖的工艺 | 第52-56页 |
| ·验证试验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60页 |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58页 |
|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 摘要 | 第69-72页 |
| ABSTRACT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