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近三十年香港电影塑造大陆人形象的文化流变(1980-2011)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Contents第8-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一、概论第12-18页
 (一)香港“自我”与大陆“他者”第12-13页
 (二)政治历史与社会文化根源第13-16页
  1. 政治历史根源第13-14页
  2. 社会文化根源第14-16页
 (三)香港电影对大陆的文化想象第16-18页
二、回归前香港电影塑造的大陆人形象第18-26页
 (一)严重偏见期:1980—19849第18-21页
  1. 误读、扭曲:大陆人形象的极端化呈现第18-20页
  2. 对立、冲突:“香港人”与“大陆人”的族群划分第20-21页
 (二)过渡期的矛盾呈现:1984—199712第21-26页
  1. 焦虑、迷茫:香港身份的认同危机第21-23页
  2. 归宗、拒斥:港人矛盾心理的折射第23-26页
三、回归后香港电影塑造的大陆人形象第26-33页
 (一)回归后的融合:1997—200317第26-29页
  1. 摸索、徘徊:对大陆复杂曲折的认同之路第26-28页
  2. 怀旧、想象:香港身份的重新确认第28-29页
 (二)后 CEPA 时代:2003—201120第29-33页
  1. 模糊、省略:大陆人形象的“去身份化”第30-31页
  2. 反思、合作:香港电影的救赎之道第31-33页
四、比较与反思:不同视域下对香港电影塑造大陆人形象的文化观照第33-39页
 (一)好莱坞与香港电影塑造大陆人形象的文化比较第33-35页
  1. 简述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嬗变过程第33-34页
  2.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嬗变的实质第34页
  3. 两种流变过程的文化比较第34-35页
 (二)香港电影中大陆人形象的独特性及其原因第35-36页
 (三)背后的隐忧与期待第36-39页
  1. 隐忧:港片是否会消失第36-37页
  2. 期待:香港精神不死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附录第43-46页
致谢第46-47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
下一篇:论“台湾新电影”中的怀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