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一、中国产品质量标志门类芜杂 | 第8页 |
二、中国产品质量标志管理不统一 | 第8页 |
三、中国产品质量标志标准不一致 | 第8-9页 |
四、中国产品质量标志盗用冒用现象严重 | 第9页 |
五、中国产品质量标志缺乏权威部门进行统一监管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一、质量定义 | 第10-11页 |
二、质量标志定义 | 第11-12页 |
第四节 质量标志的分类 | 第12-19页 |
一、狭义质量标志分类 | 第13-18页 |
二、广义质量标志分类 | 第18-19页 |
第五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22-29页 |
第一节 质量标志监督管理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第22-25页 |
二、政府管制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质量标志监督管理文献综述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中国质量标志体系现状分析 | 第29-45页 |
第一节 狭义质量标志现状 | 第29-37页 |
一、具有强制性、受政府部门强力监管的行政许可与强制认证 | 第29-31页 |
二、具有自愿性、受政府部门大力促进的自愿认证和政府评优 | 第31-37页 |
第二节 广义质量标志现状 | 第37-45页 |
一、一档追求“眼球效应”的节目——媒体评选 | 第37-39页 |
二、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赛事指定 | 第39-42页 |
三、一段纠缠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NGO 称号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对中国质量标志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第一节 中国质量标志问题归纳 | 第45-46页 |
一、对于质量标志的含义有待进一步明确公示 | 第45页 |
二、产品质量标志门类过多,类别混杂,给监管造成一定困难 | 第45-46页 |
三、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与违法现象 | 第46页 |
四、质量标志表述不甚清晰,给消费者认知造成困难 | 第46页 |
五、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各立山头,各自为政 | 第46页 |
第二节 中国质量标志监管问题原因分析 | 第46-48页 |
一、历史原因造成统一监管的难以实施 | 第46-47页 |
二、注重过程管理监督,忽视规范的及时制定与改进 | 第47页 |
三、政府质量监督的执法性质体现不明显 | 第47页 |
四、质量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不相适应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加强质量标志监管的政府作用 | 第48-56页 |
第一节 政府在质量标志监管中的职能与作用界定 | 第48页 |
第二节 产品质量标志监督管理改进方向初探 | 第48-56页 |
一、建立统一有效的产品质量标志监管体系 | 第48-51页 |
二、建立统一各类产品质量标志的标准与申办流程 | 第51-53页 |
三、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 第53-54页 |
四、建立统一完善的数据库体系,对生产企业实施全程把控与监管 | 第54-55页 |
五、建立健全消费者沟通渠道,保证质量标志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 第55页 |
六、政府工作必须在下列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