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论文--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论文--医疗服务制度论文

分利集团与公共政策失效问题研究--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失效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导论第7-15页
   ·选题缘由、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第7-9页
     ·选题缘由第7-8页
     ·研究的主要问题第8页
     ·研究的意义第8-9页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9-12页
     ·分利集团相关文献第9-10页
     ·公共政策失效相关文献第10-12页
     ·小结第12页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第12-13页
     ·研究思路第12-13页
     ·研究方法第13页
     ·基本框架第13页
   ·论文创新、重点和难点第13-15页
     ·重点和创新点第13页
     ·本文的难点第13-15页
2 本文的理论视角—分利集团第15-33页
   ·分利集团的概念第15-17页
     ·分利集团概念的来源第15-16页
     ·我国学者对分利集团概念的论述第16页
     ·本文对分利集团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本文分利集团概念的优点和不足第17页
   ·分利集团有关问题辨析第17-24页
     ·利益集团问题之争及评价第17-19页
     ·利益集团与分利集团的重要区别第19-20页
     ·三个层次理解利益集团和分利集团第20-24页
       ·中国没有广泛存在规范意义的利益集团第20-21页
       ·我国某些团体实际上是具备利益集团的特征第21-22页
       ·中国存在各种分利集团第22-24页
   ·分利集团的发展历程第24-25页
     ·改革开放以前分利集团情况第24页
     ·改革开放以后分利集团的发展第24-25页
   ·分利集团干预公共政策的主要方式第25-26页
     ·分利集团干预政策方式的一般方式第25-26页
     ·我国分利集团干预公共政策的几种特别重要方式第26页
   ·公共政策失效与分利集团之关联考察第26-33页
     ·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第26-27页
     ·公共政策失效与分利集团之关系第27-33页
       ·对若干公共政策失效的分析第27-29页
       ·分利集团是公共政策失效重要因素的理论分析第29-33页
3 集团分利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失效第33-50页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失效第33-39页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构成第33-34页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第34-37页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第34-36页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程第36-37页
       ·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第37页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失效第37-38页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失效问题的争论第38-39页
   ·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集团分利第39-42页
     ·公职人员中的既得利益者第39-40页
     ·医院、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方第40-41页
     ·药械生产经营者第41-42页
   ·美国利益集团与该国医改失败之镜鉴第42-44页
     ·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简况第42-43页
     ·美国医疗卫生领域利益集团第43页
     ·美国医疗保障改革失败的历程第43-44页
     ·美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失败的启示第44页
   ·医药卫生领域集团分利的根本原因第44-46页
   ·分利集团对公共政策有效性的损害第46-50页
     ·扭曲公共政策第46-47页
     ·损害公众利益第47-48页
     ·滋生违法犯罪第48页
     ·破坏经济社会秩序第48-50页
4 规范分利集团行为的制度变革第50-57页
   ·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及优越性第50-52页
     ·从其他国家看采取制度变革的必要性第50-51页
     ·已有应对措施的局限性第51页
     ·制度变革方案的优越性第51-52页
   ·规范分利集团行为的制度变革第52-57页
     ·彻底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第52-53页
     ·推进制度创新第53页
     ·继续改进政府决策第53-54页
     ·扩张公民权利来制约公权力第54页
     ·塑造新型的政商关系第54-55页
     ·强力打击非法谋利第55页
     ·引进更加有力的监督体制第55-57页
结语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公平思想比较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内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