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第一节 小麦基因枪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8-17页 |
·引言 | 第8页 |
·小麦遗传转化主要方法 | 第8-13页 |
·基因枪法 | 第9-11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 第11-12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2-13页 |
·创伤侵染法 | 第13页 |
·转基因小麦目标基因 | 第13-15页 |
·品质基因 | 第13-14页 |
·抗病基因 | 第14页 |
·抗虫基因 | 第14-15页 |
·雄性不育基因 | 第15页 |
·抗除草剂基因 | 第15页 |
·其它基因 | 第15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整合和表达 | 第15-16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整合 | 第15-16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 | 第16页 |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及小麦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 | 第16页 |
·小麦转化受体 | 第16-17页 |
·小麦转基因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第二节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CFLR)导入小麦的研究 | 第17-20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小麦基因枪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转化培养总技术方法 | 第21-22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22页 |
·质粒载体 | 第22页 |
·载体制备 | 第22-23页 |
·微弹制备、包裹和幼胚的获得及基因枪轰击 | 第23-24页 |
·筛选及植株再生 | 第24页 |
·转基因植株 DNA 提取 | 第24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不同金粉直径的金粉分散及转化情况 | 第25-26页 |
·不同大小受体材料分化的选择 | 第26页 |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愈伤分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T_0 代基因组 PCR 的bar 基因检测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页 |
·幼胚的大小愈转化效率 | 第28页 |
·除草剂对小麦植株再生过程的筛选 | 第28页 |
4.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辣椒高赖氨酸蛋白基因cflr 载体构建及小麦转化 | 第29-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6页 |
·辣椒高赖氨酸蛋白基因cflr的克隆 | 第29页 |
·载体构建 | 第29-34页 |
·引物设计 | 第31页 |
·PAHC25载体构建 | 第31-34页 |
·中间载体 PUC18-U-C-N 酶切验证 | 第34页 |
·载体 PAHC25-U-C-N 验证 | 第34页 |
·bar 基因部分片段扩增验证 | 第34页 |
·cflr 基因部分片段扩增验证 | 第34页 |
·cflr 基因导入小麦 | 第34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34-36页 |
·T_0代PCR 检测材料DNA 提取和 PCR 检测 | 第34-35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cflr PCR 检测和表达PCR 检测 | 第35-36页 |
·叶片中赖氨酸含量检测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cflr 基因序列 | 第36-37页 |
·中间载体PUC18-U-C-N 酶切验证 | 第37页 |
·载体 PAHC25-U-C-N 验证 | 第37-38页 |
·T_0 代PCR 检测结果 | 第38-43页 |
·T_0 代PCR 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T_1代基因组PCR检测结果 | 第39-43页 |
·叶片中赖氨酸含量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6页 |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43页 |
·通过转基因改良小麦品质的可行性 | 第43-45页 |
·外源基因插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5页 |
·高赖氨酸基因在作物上应用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