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论文--全球定位系统(GPS)论文

地球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几个基本概念第10-12页
   ·研究背景第12-21页
     ·地球参考框架的意义第12-13页
     ·全球地球参考框架第13-15页
     ·区域地球参考框架的现代化第15-19页
     ·我国地球参考框架的现代化第19-21页
   ·地球参考框架的研究进展第21-26页
     ·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第21-22页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联合平差第22-25页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参考框架研究第25页
     ·结语第25-26页
   ·研究思路和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TRF 基准定义中的约束及其处理第28-67页
   ·参考框架确定的实质第28-31页
     ·参考框架确定的实质第28-30页
     ·控制网定位的自由度(参考框架的基准)第30-31页
   ·自由网平差理论回顾第31-38页
     ·数学模型第31-32页
     ·秩亏法方程的最小范数解第32-34页
     ·秩亏法方程的拟稳解第34页
     ·经典自由网平差第34-35页
     ·自由网平差的基准第35-36页
     ·相似变换与自由网平差的基准变换第36-37页
     ·自由网平差的应用第37-38页
   ·自由网的参数加权平差与附合网平差第38-39页
     ·自由网的参数加权平差第38-39页
     ·附合网平差第39页
   ·松约束第39-44页
     ·引言第39-40页
     ·定义、模型及性质第40-41页
     ·测边网平差示例第41-44页
   ·参考系效应第44-47页
     ·内误差理论第44-45页
     ·参考系效应第45-46页
     ·参考系效应的计算(矩阵G 的确定)第46-47页
   ·最小约束第47-50页
     ·引言第47页
     ·最小约束定义第47-48页
     ·最小约束举例第48-50页
   ·ITRF 的输入数据第50-52页
     ·空间大地测量的解集及约束处理第50-51页
     ·并址站上的联结测量第51-52页
   ·SINEX 文件的解析第52-54页
     ·SINEX 简介第52-53页
     ·SINEX 文件的约束第53-54页
   ·基于坐标模式的平差第54-65页
     ·基于基线模式平差的不足第54-55页
     ·基于坐标模式平差的优点第55页
     ·基于坐标模式平差的方法第55-56页
     ·利用GLOBK 所做的试验第56-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三章 TRF 的原点、尺度和定向第67-99页
   ·ITRF 原点的本质第67-75页
     ·引言第67-68页
     ·各种TRF 的原点第68-69页
     ·质量负载引起的地心运动第69-71页
     ·采用的动态模型对实现ITRF 原点的影响第71-72页
     ·现实ITRF 原点的实质第72-73页
     ·用空间大地测量确定季节性地心运动的方法第73-74页
     ·结语第74-75页
   ·尺度与定向第75-77页
     ·尺度第75-77页
     ·定向第77页
   ·ITRF 与NNR 条件第77-84页
     ·引言第77页
     ·NNR 条件与ITRF 的实现第77-80页
     ·讨论第80-83页
     ·结束语第83-84页
   ·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第84-91页
     ·引言第84页
     ·全球参考框架的维持第84-86页
     ·区域参考框架的维持第86-87页
     ·对我国地球参考框架维持的看法第87-88页
     ·区域框架与全球框架联结的试验第88-91页
     ·结语第91页
   ·板块边界模型PB2002 及其对我国地块边界划分的思考第91-97页
     ·引言第91页
     ·PB2002 模型第91-94页
     ·对我国构造地块边界划分的思考第94-97页
     ·结语第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四章 ITRF2005 的实现第99-110页
   ·综合第99-100页
   ·联合平差第100-101页
   ·基准定义第101-104页
     ·基准定义的含义第101-102页
     ·ITRF 与IERS 的关系第102-103页
     ·基准定义的实现方法第103-104页
   ·ITRF2005第104-109页
     ·引言第104-105页
     ·ITRF2005 的输入数据及其数据联合处理策略第105-106页
     ·ITRF2005 基准的定义第106-108页
     ·ITRF2005 解结果第108页
     ·结束语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五章 GNSS 系统的参考框架第110-121页
   ·IGS 参考框架第110-115页
     ·IGS 的参考框架体系第110页
     ·IGS00 参考框架第110-112页
     ·IGS 的即时参考框架第112-113页
     ·非线性运动的处理第113-114页
     ·IGS 产品的获取程序第114-115页
     ·未来的改进措施第115页
   ·GTRF 参考框架第115-118页
     ·GGSP 简介第115-116页
     ·GTRF第116-118页
     ·结语第118页
   ·北斗二代参考框架的思考第118-120页
     ·IGS00 和GTRF 的启示第118-119页
     ·对北斗二代参考框架的构想第119页
     ·要做的工作第119-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结论与未来工作的设想第121-124页
   ·结论第121-123页
   ·未来工作的设想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附录第132-136页
 1.globk 命令文件第132-133页
 2.glorg 命令文件第133-134页
 3、定义参考框架的站文件(stab_site.igs 文件)第134-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6-138页
 一、个人简历第136页
 二、学术论文第136-137页
 三、科研课题第137页
 四、获奖情况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卫星重力梯度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下一篇:地名本体及其在地理空间数据组织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