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目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57页 |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机理 | 第19-23页 |
·植物可吸收的重金属形态 | 第19-20页 |
·植物对根际土壤重金属的活化 | 第20页 |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 第20-21页 |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转运 | 第21-22页 |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配与贮存 | 第22页 |
·重金属跨膜转运的吸收累积机制 | 第22-23页 |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与解毒机理 | 第23-27页 |
·细胞壁与重金属结合 | 第23-24页 |
·重金属的外排 | 第24页 |
·重金属的区室化作用 | 第24-25页 |
·对重金属的络合作用 | 第25-26页 |
·重金属耐性相关蛋白 | 第26-27页 |
·植物对Cu的吸收解毒机理研究进展 | 第27-34页 |
·植物对Cu的吸收 | 第27-28页 |
·铜在植物体内的转运 | 第28-31页 |
·铜缺乏对植物的影响 | 第31-32页 |
·铜过量对植物的毒害 | 第32-34页 |
·铜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 第34页 |
·转录组学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 第34-39页 |
·cDNA-AFLP技术原理与方法 | 第35-36页 |
·cDNA-AFLP技术特点 | 第36-38页 |
·cDNA-AFLP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 第39-45页 |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 第39-40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 第40-42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 | 第40页 |
·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手段 | 第40-42页 |
·蛋白质组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42-45页 |
·环境蛋白质组学研究简要的发展过程 | 第42-43页 |
·微生物的环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3页 |
·植物的环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3-44页 |
·水生物的环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4-45页 |
·无脊椎生物的环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5页 |
·展望 | 第45页 |
·cDNA文库 | 第45-50页 |
·cDNA文库的种类 | 第46-48页 |
·SMART法构建全长cDNA文库 | 第48-49页 |
·cDNA文库质量的评价 | 第49-50页 |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50-57页 |
·立题依据 | 第50-54页 |
·研究内容 | 第54-55页 |
·技术路线 | 第55页 |
·创新点 | 第55-57页 |
第二章 海州香薷Cu调节基因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57-91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植物材料 | 第58页 |
·所用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9页 |
·海州香薷材料准备 | 第58-60页 |
·海州香薷培养 | 第59页 |
·海州香薷胁迫处理 | 第59-60页 |
·取样 | 第60页 |
·海州香薷总RNA的提取 | 第60-61页 |
·总RNA检测 | 第61页 |
·mRNA纯化 | 第61-62页 |
·cDNA-AFLP | 第62-68页 |
·第一链cDNA合成 | 第62页 |
·第二链cDNA合成:采用LD-PCR扩增法 | 第62-63页 |
·用QIAquick PCR Purification Kit纯化双链cDNA | 第63页 |
·cDNA酶切 | 第63-64页 |
·连接反应 | 第64页 |
·预扩增 | 第64-65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65页 |
·测序胶电泳 | 第65-66页 |
·测序胶银染 | 第66页 |
·DNA-AFLP差异片段的克隆 | 第66-68页 |
·序列比较及基因功能分析 | 第68页 |
·cDNA-AFLP片段的Real Time-PCR验证 | 第68-6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与荧光探针合成 | 第68-69页 |
·Real Time-PCR模板准备 | 第69页 |
·Real Time-PCR反应 | 第69页 |
·Real Time-PCR结果处理 | 第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81页 |
·总RNA的分离和质量检测 | 第69-70页 |
·cDNA-AFLP | 第70-78页 |
·ds-cDNA的合成 | 第70-71页 |
·预扩增产物检测 | 第71-72页 |
·选择性扩增产物检测 | 第72-73页 |
·选择性扩增差异条带的回收克隆与测序鉴定 | 第73页 |
·差异条带序列分析与比较 | 第73-78页 |
·TDF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78-80页 |
·Cu诱导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0-81页 |
·讨论 | 第81-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三章 海州香薷Cu调节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91-145页 |
引言 | 第91-92页 |
·海州香薷双向电泳技术的研究 | 第92-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8页 |
·植物材料准备 | 第92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92-93页 |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93-95页 |
·蛋白质的提取方法 | 第95-96页 |
·蛋白样品制备 | 第96-97页 |
·Bradford法蛋白定量 | 第97页 |
·总蛋白的纯化 | 第97页 |
·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IPG-2D-PAGE) | 第97-98页 |
·银染(Yan et al.2000) | 第98页 |
·图像采集与分析 | 第9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0页 |
·海州香薷蛋白提取方法筛选 | 第98-99页 |
·IPG(Immobilized pH gradeient)胶条pH值的选择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页 |
·海州香薷高铜胁迫下的蛋白质组研究 | 第101-1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植物材料准备 | 第101页 |
·实验仪器、试剂及实验准备工作 | 第101页 |
·海州香薷铜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01页 |
·海州香薷蛋白提取纯化方法 | 第101页 |
·SDS-PAGE电泳 | 第101页 |
·考马斯亮兰染色 | 第101-102页 |
·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 | 第102页 |
·银染 | 第102页 |
·图像采集与分析 | 第102页 |
·蛋白的胶内胰酶消化 | 第102页 |
·质谱鉴定 | 第102-103页 |
·数据库的搜索和蛋白质的鉴定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4页 |
·海州香薷对铜的吸收 | 第103-104页 |
·海州香薷根、叶铜胁迫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104-105页 |
·铜胁迫处理条件下海州香薷根、叶蛋白的2-DE分析 | 第105-110页 |
·根系差异蛋白的基因本体论分析 | 第110-114页 |
·讨论 | 第114-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海州香薷缺铜胁迫下的蛋白质组研究 | 第120-1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0页 |
·植物材料准备 | 第120页 |
·其它方法见3.2。 | 第1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34页 |
·海州香薷缺Cu处理时根叶的铜含量 | 第120-121页 |
·海州香薷根、叶铜胁迫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121-122页 |
·缺铜胁迫处理条件下海州香薷根、叶蛋白的2D-PAGE分析 | 第122-126页 |
·根系差异蛋白的基因本体论分析 | 第126-134页 |
·讨论 | 第134-143页 |
·小结 | 第143页 |
·总结 | 第143-145页 |
第四章 海州香薷缺Cu和高Cu胁迫根cDNA文库的构建 | 第145-163页 |
引言 | 第145-146页 |
·实验材料 | 第146页 |
·植物材料 | 第146页 |
·所用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146页 |
·实验方法 | 第146-156页 |
·海州香薷材料准备 | 第146-147页 |
·海州香薷培养 | 第146-147页 |
·海州香薷胁迫处理 | 第147页 |
·取样 | 第147页 |
·海州香薷总RNA的提取 | 第147-148页 |
·总RNA检测 | 第148页 |
·mRNA纯化 | 第148-149页 |
·cDNA文库构建 | 第149-153页 |
·第一链cDNA合成 | 第149页 |
·第二链cDNA合成 | 第149-150页 |
·蛋白酶K消化 | 第150-151页 |
·限制性内切酶Sfi Ⅰ消化双链cDNA | 第151页 |
·用CHROMA SPINTM-400对cDNA进行分级分离 | 第151-152页 |
·cDNA与载体λTripIEx2的连接 | 第152-153页 |
·连接产物的包装 | 第153页 |
·cDNA文库质量鉴定 | 第153-155页 |
·文库滴度测定 | 第153-154页 |
·文库插入片段大小以及重组率 | 第154-155页 |
·原始文库的扩增与保存 | 第155-1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6-160页 |
·总RNA的分离和质量检测 | 第156-157页 |
·cDNA文库构建及质量检测 | 第157-160页 |
·ds-cDNA的合成 | 第157页 |
·链cDNA的CHROMA SPIN~(TM)-400分级 | 第157-158页 |
·cDNA与载体λTripIEx2的连接效率及文库滴度测定 | 第158-159页 |
·cDNA文库插入片段大小及重组率 | 第159-160页 |
·讨论 | 第160-161页 |
·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3-165页 |
·海州香薷对缺铜、高铜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163页 |
·海州香薷对缺铜、高铜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63-165页 |
·海州香薷双向电泳技术的研究 | 第163-164页 |
·海州香薷高铜胁迫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64页 |
·海州香薷缺铜胁迫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64页 |
·小结 | 第164-165页 |
·海州香薷缺铜、高铜胁迫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 第16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5页 |
·研究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4页 |
图目录 | 第184页 |
Index of figures | 第184-185页 |
表目录 | 第185-186页 |
Index of tables | 第186-187页 |
附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