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回归生活世界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 ·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背景 | 第16-18页 |
| ·欧洲科学危机的出现 | 第16页 |
| ·人工语言对生活意义的背离 | 第16-17页 |
| ·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全面异化 | 第17页 |
| ·科技理性极端发展造成主体性泯灭 | 第17-18页 |
| ·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内容 | 第18-20页 |
| ·回归到科学世界前提的生活世界和人的世界 | 第18-19页 |
| ·回归到作为交往行为背景的生活世界 | 第19页 |
| ·回归到人道化的生活世界 | 第19-20页 |
| ·回归到人的实践的生活世界 | 第20页 |
| ·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意义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3-33页 |
| ·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 第23-27页 |
| ·德育目标脱离生活 | 第23-24页 |
| ·德育内容脱离生活 | 第24-25页 |
| ·德育过程脱离生活 | 第25-26页 |
| ·德育方法脱离生活 | 第26-27页 |
| ·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可行性 | 第27-32页 |
| ·生活与德育的关系需求 | 第27-30页 |
| ·现实生活的迫切需求 | 第30-31页 |
| ·人本化的教育需求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4章 回归生活世界的高校德育模式建构 | 第33-45页 |
| ·调适德育目标 | 第33-36页 |
| ·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 | 第33-34页 |
| ·目标要体现主体性和层次性 | 第34-36页 |
| ·更新德育内容 | 第36-38页 |
| ·德育内容要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 第36页 |
| ·德育内容要指导大学生的交往生活 | 第36-38页 |
| ·德育途径实现对话式教育 | 第38-41页 |
| ·建立平等的主体间关系 | 第38-39页 |
| ·对话要尊重师生间的差异 | 第39-40页 |
| ·师生间要有共同的话语背景和规则 | 第40页 |
| ·全面对话的应然性 | 第40-41页 |
| ·德育方法突出体验与实践 | 第41-44页 |
| ·情感激励法 | 第41-42页 |
| ·冲突引导法 | 第42-43页 |
| ·角色体验法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